无人矿卡:赛博挖矿热潮下,价值与困境的深度剖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无人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无人矿卡作为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先锋,在矿区这片独特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然而,繁华背后,无人矿卡全赛道却陷入了亏损的泥沼,这不禁让人深思:赛博矿工究竟价值几何?

规模化元年的繁荣与隐忧

2025 年堪称中国无人驾驶矿卡规模化爆发的元年。仅仅在 2023 年,中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才 1131 辆,而如今,易控智驾一家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矿卡总数就已突破 1800 台。行业预计,2025 年全国无人驾驶矿卡落地数量将超 5000 台,在新增矿卡中的渗透率达 20%。从市场需求来看,矿区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远超成本考量。一场矿场安全事故,往往会导致停产,损失动辄以亿元计。无人驾驶矿车的出现,让驾驶员告别采石场、爆破区等高危环境,据统计,部署自动驾驶系统的矿山,运输环节安全事故发生率平均下降 70% 以上。同时,无人矿车可全天候运行,单日生产作业时间延长 2 小时以上,大幅提升运输效率,人力成本降低 80% 以上。安全、高效、降本,成为无人矿卡的显著优势。

但繁荣背后,头部企业却深陷亏损泥潭。易控智驾 2022 – 2024 年累计亏损超 9.4 亿元,希迪智驾同期累计亏损超 11 亿元。尽管如此,二者营收却一路高歌猛进,易控智驾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305.8%,希迪智驾约为 263%。呈现出 “营收高增长 + 持续亏损” 的奇特景象。究其原因,行业初期高昂的成本投入是主因。研发上,为保技术领先,希迪智驾、易控智驾 2024 年研发费用分别占营收的 47%、21%。且技术成熟度不足,矿卡实际效率未达设计目标,溢价空间有限,客户付费意愿受限,尤其是中小矿场。一套无人驾驶系统一次性投入约 50 万元 / 车,前装无人矿车单价至少 100 万元 / 车,远超中小矿场心理价位,回本周期长,导致其付费意愿低迷。这也使得头部企业严重依赖大客户,市场渗透率难以提升。

商业模式之变:从重到轻的探索

早期,为提高矿场接受度,许多企业采用重资产商业模式。以易控智驾为例,自行购买或租赁矿卡为客户服务。但弊端很快显现,一辆宽体矿卡售价 100 万元左右,大型矿卡超 300 万元,新项目需大量垫资,且服务收入回款周期长,造成现金流紧张。2022 – 2024 年,易控智驾现金流持续为负且逐步扩大。

如今,轻资产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新宠。华为不涉车辆采购与运输运营,而是输出自动驾驶套件 + 车运协同平台,走轻资产、高毛利路线。易控智驾自 2023 年转型,推出 ATaas 轻资产订阅模式,一年内收入占比达 46%。中科慧拓采用 “车辆租赁 + 系统 + 运维” 轻资产一体化模式,服务 30 多家矿山。未来,企业只有完成从 “持车” 到 “持技术” 的跨越,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与 Robotaxi 相比:务实的价值体现

从投资视角看,无人矿卡虽不及 Robotaxi 那般拥有万亿出行市场的广阔想象空间,仅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垂直细分场景,属于千亿运力市场。但无人矿卡胜在务实。Robotaxi 落地需应对复杂长尾场景,且依赖地方政策;无人矿卡仅在封闭矿区活动,处理短尾场景,技术难度低,更易落地,还受国家政策扶持。2024 年七部门联合《指导意见》明确指标:到 2026 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 30%、20%。

在出海方面,中国无人矿卡企业优势明显。Robotaxi 出海面临各国开放道路营运许可、数据跨境等诸多合规难题,且每到新城市都要重新采集高精地图、适配复杂场景,成本高昂。而无人矿卡路线固定、场景单一,中国方案可直接复制到海外矿山,且在法律层面仅算 “厂内机动设备”,无需公开道路牌照与政府层层审批。目前,中国在无人矿卡领域已实现全球技术领先,投入运营设备数量居世界首位。易控智驾、中科慧拓等企业不仅在海外积极布局,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无人矿卡虽在全赛道面临亏损,但不能忽视其在特定场景下的独特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商业模式的持续优化,其有望在这片看似狭窄的细分市场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成为自动驾驶领域中一颗务实而璀璨的明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