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 “炮轰” 华与华:咨询行业的危机与反思

2025 年 9 月,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意外地将罗永浩、西贝以及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卷入了舆论漩涡,罗永浩更是直接 “打进” 咨询圈,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一切源于罗永浩对西贝预制菜的批评。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中表达了对西贝用餐体验的不满,认为西贝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西贝也因此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罗永浩的批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反应较为激烈。他不仅称罗永浩是 “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还宣布要起诉罗永浩,甚至连夜召集了 “西贝 1.8 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全员大会,意在统一内部应对策略并鼓舞员工士气。然而,西贝的这些应对措施并没有平息舆论,反而让事情进一步发酵。

在这场风波中,华与华创始人华杉的表态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9 月 11 日深夜,华杉发文称,西贝是拼了老命要把菜做好的企业,贾国龙又是极其爱惜自己羽毛的人,罗永浩这样的污蔑,他绝对受不了。12 日深夜,华杉又连发两条微博称,“是贾国龙怒了,要硬杠网络黑嘴”“遭到这种网络黑嘴的网暴,老板选择硬杠”。他还表示 “这不是一次危机公关”,试图将西贝从 “有错在先的被告席”,拉到 “被恶意攻击的受害者” 的位置。

华杉的这些言论,在罗永浩看来,是在给西贝添乱。9 月 14 日晚,罗永浩在直播中直接点名华与华,批评道:“他作为收费的,帮它(西贝)做市场定位和营销的,竟然在边上呼吁它干。我可以认为这是当着全国读者和观众的面,华与华证明了他们家给企业做这种支招的,这是纯扯淡的。” 罗永浩还称华与华是品牌刺客,服务西贝 10 年收了 6000 万,在西贝理亏的情况下还出来讲,说明其支招水平有问题,脑子好像有问题,连什么是非正义道德感就统统都没有。他还喊话,要求华与华通过共同朋友私下道歉。

罗永浩的这一番言论,不仅让华与华陷入了舆论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整个咨询行业的思考。从华与华的角度来看,他们的 “超级符号”“品牌谚语” 理论,核心是让品牌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哪怕是负面的,也能被简化成传播的一部分。在这种逻辑下,他们觉得与其软绵绵,不如强硬到底,摆出个不妥协的姿态,把舆论当筛子,过滤掉不买账的,留下核心的 “铁粉”。然而,这种做法在当今的公众语境下,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今的消费者一个比一个精明,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透明度,对于品牌的营销手段也有了更高的辨别能力。如果品牌只是一味地追求符号和传播,而忽视了产品本身和消费者的感受,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而罗永浩的这一波操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 “清君侧” 的叙事。他把贾国龙描述成一个被顾问忽悠的土老板,而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华与华。这样一来,他就把自己从 “怼一家餐厅” 的普通批评者,升级成了 “帮企业家拨乱反正” 的正义角色,把自己摆到了更高的道德位置上。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被公众所接受,也让罗永浩在这场风波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事实上,罗永浩与华与华的这场争论,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商业理念的碰撞。罗永浩是 “产品主义” 者,他认为产品得真诚,透明是底线,预制菜这事,说到底是个 “知情权” 的问题,属于体验的一部分,企业没说清楚,就是不尊重用户。而华与华的战略定位哲学是 “符号主义”,他们更注重品牌的符号和传播,认为只要能够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能够达到营销的目的。这两种理念,在工业化传播时代,可能都有一定的市场,但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产品主义” 显然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这场风波过后,对于品牌和营销人来说,也划下了一些新的边界。对于顾问来说,不能只光顾着老板的心情,更要对公众负责,对消费者负责,专业判断得比拍马屁更值钱。顾问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迎合老板的心意,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品牌来说,真诚比包装更值钱。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透明度,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消费者,而不是靠一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去忽悠消费者。对于公关来说,共情比对抗更有效。在面对危机时,企业应该先理解消费者的情绪,再解释事实,然后拿出行动,而不是一味地去对抗和否认,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罗永浩 “打进” 咨询圈这一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它让我们看到了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消费者对于品牌和企业的新要求。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能够真诚地与消费者沟通和互动的品牌和企业,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