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一张照片引发的舆论海啸
2025年9月初,重庆街头一张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一名身着黄色外卖骑手制服的男子,背部赫然印着”点男模,上美团APP”的醒目标语。这张看似普通的街拍图,却在短时间内引爆网络——网友纷纷质疑:”美团何时开通了这种服务?””平台默许涉黄内容?”更有好事者直接在美团APP搜索关键词,未果后更加笃定这是”官方擦边球”。

事件发酵仅数小时,相关话题便冲上微博热搜前三,阅读量破亿。舆论场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方认为这是对骑手群体的污名化,另一方则揣测平台借”软色情”引流。面对滔天质疑,美团紧急回应,揭开了事件背后的黑色幽默——涉事服装竟是电商平台售卖的”山寨货”。
官方回应:撕开假冒伪劣的遮羞布
美团相关负责人在声明中明确三点:
- 非官方服饰:涉事黄色外套虽模仿美团骑手工服设计,但并非企业统一配发,背后标语系第三方商家私自印制;
- 长期打假行动:自2024年起,美团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200余家生产劣质头盔、假冒工服的作坊,并向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发送律师函要求下架违规商品;
- 商标侵权定性:擅自使用美团LOGO及APP名称制作商业广告,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
值得玩味的是,这并非孤例。早在2023年,就有媒体曝光某电商平台热销”美团骑手同款”荧光绿外套,背面印着”深夜急送,上门服务”等暗示性文字。此类商品通常售价仅为正品1/3,却打着”职业体验””cosplay”旗号公开销售。
灰色产业链:从制假售假到恶意营销
深入调查发现,围绕外卖骑手工服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
- 上游生产:珠三角地区部分服装厂专门仿制各大平台骑手工装,采用廉价面料降低成本,甚至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各类标语;
- 中游分销:电商平台商家将带有擦边内容的服装包装成”网红同款””整蛊道具”,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快速扩散;
- 下游消费:购买者包括寻求刺激的个人、博取流量的自媒体,甚至存在线下门店用以招揽顾客的现象。
更严峻的是,这些非标产品往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某检测机构报告显示,山寨骑手头盔抗冲击性能仅为国标要求的40%,反光条亮度不足夜间可视距离缩短60%。2024年全国已发生多起因佩戴劣质头盔导致的交通事故伤亡案例。
多重危害:品牌信任与社会秩序的双重侵蚀
此类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超商业范畴:
- 品牌公信力受损:公众容易将个别现象与平台管理漏洞关联,调查显示超六成用户曾因类似新闻对美团服务质量产生怀疑;
- 骑手群体污名化:真实骑手常遭路人异样眼光,北京某站点骑手反映每月遭遇数十次言语骚扰;
- 社会价值观扭曲:将严肃服务平台娱乐化,助长”流量至上”的不良风气;
- 法律风险累积:若发生安全事故或治安案件,平台可能面临连带责任追究。
平台反击战:技术赋能与生态共治
面对愈演愈烈的侵权乱象,美团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
- 技术防控:运用AI图像识别系统扫描电商平台,自动标记疑似侵权商品链接;
- 司法维权:近两年累计发起民事诉讼87起,索赔金额超千万元,典型案例入选最高法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
- 行业协作:牵头成立外卖骑手装备产业联盟,推动制定团体标准,建立正品溯源体系;
- 公众教育:通过”骑手开放日”等活动普及正规装备识别知识,开通95172举报专线。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加码整治力度。国家市监总局2025年新规要求电商平台建立品牌关键词过滤机制,对多次售假的店铺实施永久封号。多地警方开展”清朗行动”,重点打击制售假冒制服背后的黑产团伙。
反思与启示:平台经济的责任边界
本次事件折射出平台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 开放生态VS风险管控:第三方商家入驻模式虽提升活力,却加大监管难度;
- 流量经济VS商业伦理:部分商家为博眼球不惜突破底线,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 个体维权VS系统治理:单靠企业力量难以根除顽疾,需构建政府-平台-社会的协同治理机制。
专家建议,未来应从立法层面明确平台连带责任,推广电子商标授权系统,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数据库。对于骑手群体,则需完善职业保障体系,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合法权益。
守护城市毛细血管的尊严
外卖骑手被誉为”城市毛细血管”,他们的制服不仅是职业标识,更是社会信任的载体。当山寨服装沦为低俗营销的工具,伤害的不仅是某个企业的商誉,更是千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唯有各方合力斩断灰色利益链,才能让奔走在街巷间的”蓝色海洋”回归服务本质,让每一次扫码点餐都承载应有的温暖与信任。正如美团在声明中所言:”净化市场环境没有终点,我们将持续战斗至最后一公里。”这场关乎商业文明与社会价值的保卫战,仍需全社会共同书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