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冲击下 “三桶油” 半年减利超 290 亿,加速向 “新” 突围

2025 年 8 月 29 日消息,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迅猛提升,其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冲击已从量变走向质变,而这一变革性影响,在 “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新近发布的半年报中清晰呈现。数据显示,“三桶油” 在上半年油气当量产量纷纷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然而,营收与净利润却未能同步上扬,反而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三家企业净利润合计比去年同期减少超 290 亿元,日均少赚约 1.6 亿元,昔日的行业巨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指出,“三桶油” 半年报中出现的 “增产不增利” 现象,成因较为复杂。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在上半年宽幅震荡,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跌幅达 15.1%,作为全球原油价格的重要风向标,其价格下跌直接压缩了 “三桶油” 上游油气开采业务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下游成品油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使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成品油消费量随之下降,上半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降 3.6%;与此同时,化工市场因新增产能投放,供需关系宽松,大部分产品价格下跌,毛利持续低迷,多重因素叠加,使得 “三桶油” 腹背受敌。

以中国海油为例,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076.08 亿元,同比下降 8%;归母净利润达 695.33 亿元,同比降低 12.8%。尽管公司净产量达 384.6 百万桶油当量,其中天然气产量更是大幅增长 12.0%,国内外产量均创历史同期最优水平,且桶油主要成本从去年同期的 27.75 美元 / 桶油当量降至 26.94 美元 / 桶油当量,但依旧难以抵挡国际油价下跌与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

而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处境更为艰难。除上游油气业务受油价拖累外,下游炼化及销售业务因新能源冲击与化工市场低迷,承受着额外压力。上半年,中国石化实现营收 1.41 万亿元,同比下降 10.6%;归母净利润 214.83 亿元,同比下降 39.8%。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炼油事业部、营销及分销事业部、化工事业部四个事业部经营收益全面下滑,炼油事业部经营收益降幅高达 50.4%,化工事业部更是经营亏损 42 亿元,同比增亏 11 亿元。中国石油实现营业收入 1.45 万亿元,同比降低 6.7%;归母净利润 839.93 亿元,同比下降 5.4%,化工业务经营利润同比下跌 55.5% 至 13.92 亿元。

面对新能源对传统油气市场的持续挤压,“三桶油” 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大力度向 “新” 突围,积极推进绿色化转型。8 月 28 日,在 2025 年中期业绩交流会上,中国海油总裁阎洪涛明确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密切跟踪并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探寻具备一定竞争壁垒的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公司除油气主业外的第二增长曲线。事实上,“三桶油” 在新能源领域早已有所布局。中国石油统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半年风光发电量同比大增七成达 36.9 亿千瓦,新材料产量 166.5 万吨,同比增超五成;中国海油积极扩大绿电使用规模,上半年共消纳绿电超 5 亿千瓦时,并开创 “以碳驱油、以油固碳” 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中国海上首个 CCUS 项目上半年在恩平 15 – 1 平台成功投用;中国石化则致力于实现 “油气氢电非” 协同发展,加快拓展终端加气和充换电网络,上半年非油业务利润为 30.9 亿元,同比增长 17.0%,其中充电业务服务费达 5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在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浪潮下,“三桶油” 虽面临严峻挑战,但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庞大的资源优势与积极转型的决心,正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转型战略的逐步推进与落地,“三桶油” 能否在新能源时代实现华丽转身,重塑行业格局,值得市场期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