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多名市民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在夜间目睹城市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密集排列的发光点呈长条状悬停约20分钟,引发公众对”UFO降临”的猜测。然而,随着气象部门与天文专家介入分析,结合清晰影像证据,这一现象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

市民惊呼:夜空惊现”红色光带”,静止悬停引猜想
据多位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8月27日晚间,哈尔滨市区上空出现一串密集的发光体,整体呈长条状分布,单个光点以红色和暖白色为主,光线稳定无闪烁。这些光点悬停在数百米高空,持续近20分钟后逐渐消失。视频中,发光体排列整齐,部分角度呈现规则间隔,宛如”人造星空”。
“一开始以为是无人机表演,但没听到音乐,也没看到控制设备。”家住道里区的市民李女士向记者描述,”光点太密集了,而且完全静止,不像自然现象。”另一位目击者王先生则猜测:”会不会是新型气象探测装置?或者是卫星反射光?”
“UFO”一词迅速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部分自媒体以”哈尔滨夜空惊现神秘飞行器”为题发布内容,配文渲染”外星飞船深夜造访”的悬疑氛围,相关话题一度登上本地热搜榜。然而,也有理性网友提出质疑:”如果是外星科技,为什么非要排排坐亮LED灯?这灯光秀水平还不如景区演出。”
官方回应:气象局称不归我管,天文馆推测是无人机
面对公众疑问,哈尔滨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该现象不在其监测职责范围内。”我们主要负责气温、降水、气压等常规气象要素观测,不明飞行物或特殊光影现象需由其他专业机构研判。”工作人员解释称,气象雷达主要用于追踪云层、降水粒子及强对流天气,无法识别此类静止光点。
哈尔滨市天文馆工作人员则给出了初步分析:”从描述看,可能是无人机编队表演或灯光装置。”该工作人员指出,若光点排列高度一致且无移动轨迹,传统航空器(如飞机、风筝)的可能性较低;而无人机群可通过程序控制实现静态悬浮,常用于商业活动或节庆展示。不过,其也坦言:”若非官方组织的公开表演,确实难以直接确认来源。”
此外,”星链卫星””高空探空气球”等猜测亦被提及。但天文爱好者分析称,星链卫星通常以快速移动的亮点形式出现,且多在黎明或黄昏时段可见;探空气球的灯光一般不会呈现密集点阵,且持续时间较短,与此次现象特征不符。
关键线索浮现:清晰视频曝光,”电子孔明灯”嫌疑最大
随着讨论持续发酵,一名网友上传了更高清的夜间拍摄片段,为解开谜团提供了重要依据。视频中,发光体的排列形态清晰可辨——数十个光点呈纵向串状分布,间隔均匀,且整体轮廓与常见的”电子孔明灯”高度相似。
“这就是景区放的电子灯笼!”资深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对比后指出,近年来国内多地景区推出”电子孔明灯”项目,通过内置LED灯珠的防水纸灯笼组成图案或队列,利用氢气球或牵引绳固定于高空,营造节日氛围。”哈尔滨夏季常有江畔灯光秀,这类装置很可能被误认为不明飞行物。”
进一步调查发现,哈尔滨松花江沿岸及太阳岛景区近年确曾举办过类似活动。例如,2024年端午节期间,当地曾投放过由数百盏LED灯笼组成的”龙形灯阵”,夜间悬停于江面上空供游客观赏。知情人士透露,此类装置通常由地面遥控操作,可通过定时程序自动降落回收。
专家释疑:为何总把人造物当”UFO”?
“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好奇,加上社交媒体传播的放大效应,容易将普通现象神秘化。”黑龙江省天文学会专家刘颖分析称,类似”悬停光点”的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2023年杭州曾因无人机灯光秀被误认为”天空之城”,2022年北京郊区的激光投影也被传为”外星信号”。
刘颖强调,现代城市光污染背景下,许多光学现象(如飞机航迹云、高楼反光幕墙、气象气球)都可能被误读。而”电子孔明灯”这类新兴娱乐产品,因其形态特殊且常在夜间释放,更易引发联想。”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环境判断:如果是无人机,通常会有规律移动;若是自然天体,亮度变化和运动轨迹会有科学规律可循。”
理性看待”天空奇观”,避免盲目炒作
针对此次事件,舆论场出现两种声音:部分网友呼吁加强城市空域管理,规范商业灯光装置的审批与公示,避免引发公众恐慌;另一部分声音则批评某些自媒体为博流量夸大事实,”动辄扣’UFO’帽子,反而消解了真正的科学探索精神”。
“与其猜测外星科技,不如先搞清楚自家楼顶有没有风筝线。”一条高赞评论调侃道。事实上,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无人机表演需提前报备飞行计划,而大型灯光装置也须经过消防、城管等部门安全评估。哈尔滨市相关部门表示,将核查近期是否有未经审批的空域活动,并加强对类似现象的科普宣传。
结语
从”神秘光带”到”电子孔明灯”,这场虚惊折射出公众对科技与未知的双重心态——既渴望探索宇宙奥秘,又对身边科技缺乏足够了解。正如天文学家所言:”每一次‘不明飞行物’的澄清,都是科学素养提升的机会。”下次再遇夜空异象,不妨先拿起望远镜,而非急着呼叫”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