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迎 “脱保潮”,维修江湖风云起

当首批新能源汽车纷纷步入 “脱保” 阶段,一个千亿级别的售后维保市场正徐徐拉开帷幕。

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 3140 万辆。自 2016 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被要求为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核心部件提供至少 8 年或 12 万公里的质保,这意味着当下首批享受该政策的新能源车陆续迈入 “过保期”。信达证券预测,2025 年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市场规模将达 3000 亿元,其中 “三电” 维保占比超 15%,对应市场规模约 450 亿元。

面对这块诱人的 “大蛋糕”,主机厂、电池厂商、保险公司和独立第三方等多方势力迅速入局,一场围绕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保市场的激烈角逐就此展开。

过保业务元年开启,供需矛盾凸显

回首 2017 至 2024 这 8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走势犹如一条先平缓后陡峭的上扬曲线。2017 年累计销量 55 万辆,随后几年增长相对平稳,直至 2021 年迎来爆发,销量跃升至 291 万辆,同比增长率超 100%,自此开启高速增长模式,2024 年销量更是攀升至 1074 万辆。

即便将保修期设定为 8 年,今年至少有 50 万辆新能源车超出保修范围,且往后每年预计有超 100 万辆新能源车过保,2025 年极有可能成为新能源过保业务元年。

然而,过保电车规模的迅猛扩张,与专业服务供给的短缺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燃油汽车维修保养相关企业约 40 万家,而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仅 2 万至 3 万家。F6 数据研究院对 1 万家维修厂的调研进一步揭示,具备三电系统维修能力的修理厂仅占 2%,即 200 家。

供需失衡直接导致维修成本大幅上涨。当下,新能源维修业务聚焦于三电维修,其中电机故障率较低,电控系统以软件检测、电器维修为主,电池维修和更换才是核心难题。主流新能源车品牌的电池成本占整车比例差异较大,最低 30%,最高达 70%,普遍在 40% 至 50% 之间。中保研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包平均零整比为 50.96%,在 0 – 10 万元价格区间的纯电动车型中,该比例更是高达 64.49%。这意味着电池更换费用很可能超过车辆残值,出现成本倒挂现象,让不少车主对更换电池望而却步。

电池能否维修呢?业内工程师表示,随着技术进步,维修风险已显著降低,但成功维修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有同型号配件用于替换,二是在正规专业维修渠道操作。因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迭代快,新旧配件性能差异可能影响电池整体表现,且电池维修对作业环境要求严苛,需在无尘车间操作,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电池包开包后内部元件因湿度过高而腐蚀。在此背景下,三电维保市场格局正在重塑,形成了以主机厂、电池厂商、保险公司和独立第三方为主体的多元化维修网络。

四大势力割据,争夺核心话语权

在价值千亿的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市场中,四大派系各展神通,构建自身技术壁垒与商业版图,全力争夺产业变局中的核心话语权。

主机厂凭借技术优势,试图构建闭环生态。比亚迪在全国布局 “区域维修中心”,通过封闭的 “送修 – 替换 – 回收” 链条,将电池维修牢牢掌控在自有体系内;特斯拉与理想则借助直营机电中心与超长延保政策,紧紧绑定用户。这种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使主机厂在售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导致车主在电池模组更换或维修时议价能力缺失,服务溢价远高于第三方。

电池厂商依托自身规模,发起逆向突围。宁德时代以 1700 万装机量为基础,推出 “宁家服务” 三级体系(直营中心 – 授权店 – 返修中心)。截至 2025 年 2 月,“宁家服务” 国内网络已达 607 家,其中电池返修中心 12 家,覆盖主要城市。凭借规模优势,宁德时代业务从 B 端供应链向 C 端服务延伸。然而,再制造电池缺乏统一标准,翻新电池市场化流通受阻,成为其扩张的关键瓶颈。

独立第三方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在夹缝中求发展。绿动工坊以加盟模式迅速渗透下沉市场,门店数量突破 1000 家;迅维科技依靠自研诊断软件,为百家门店提供技术赋能;电驴闪修创新采用 “店中店” 模式,嵌入中升集团等 4S 店共享钣喷资源。尽管这些机构精准抓住主机厂授权体系外溢的维修需求,但仍面临资质与技术的双重限制。2024 年,上海嘉定区法院的一起判例引发关注:维修师傅 “大刘和小刘” 因 “解锁” 两块被锁定的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判构成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一案例加剧了第三方售后机构对新能源汽车维修风险的担忧。此外,在技术层面,许多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手段限制车辆在第三方修车厂维修。

保险公司则因维修成本高企的压力,被动入局。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 2.2 倍,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在 107% 左右,即保险公司收 100 元保费,要赔付 107 元。中国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保信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仅 2024 年,我国保险业承保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亏损高达 57 亿元,赔付率超过 100%的车系有 137 个。在理赔成本压力下,保险巨头纷纷自建维修网络。例如,中国人保旗下的邦邦汽服推出 “中保智修” 连锁体系,提供三电维修、事故维修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北京旗舰店已投入运营;人保厦门分公司与当地 4S 集团厦门信达国贸汽车集团合作,共建集三电维修、综合钣喷中心、定损中心等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客户服务中心。

此外,“猫虎狗”(天猫养车、途虎养车、京东养车)、驰加等汽服连锁品牌以 “1 + N” 模型布局三电业务。不过,现阶段这些连锁品牌多采用 “燃电一体” 模式,新能源业务主要面向 C 端客户提供轮胎、洗美轻改和维保服务,三电专修业务的规模化落地仍需时日。

多方矛盾待解,“修车自由” 任重道远

新能源车维修费用高,让众多新能源车主渴望拥有维修渠道选择权。一方面,避免服务垄断带来的价格歧视,若维修只能依赖车企,消费者将失去议价空间,车主担心小故障也会在官方维修点产生高额费用。另一方面,第三方维修渠道的竞争可促使 4S 店提升价格与服务质量。若车主别无选择,维修时长、服务质量等合理诉求能否得到车企重视存疑。

而新能源车企坚守技术壁垒,不愿向第三方维修开放协作,除经济考量外,更多是出于责任风险担忧。燃油车能实现 “修车自由” 源于机械普适性,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无需车企授权即可拆解检测,有经验的第三方维修人员不依赖车企后台数据也能准确判断故障。但新能源车以电子电器为主导,各家三电系统不同,检查设备有特定要求。例如,电控单元需车企后台授权解锁参数,擅自改写可能触发充放电保护;电池包拆解必须用原厂设备解码,否则会破坏热管理安全逻辑。非官方操作可能破坏系统安全逻辑,一旦发生事故,车企需自证非设计缺陷。若放任第三方维修,将难以区分电池缺陷、数据误判与维修不当。

车主、车企、第三方修理厂等多方诉求僵持不下,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的充分竞争以及车主的 “修车自由” 陷入僵局。

好在政策层面已开始积极行动,尝试打破这一困局。今年 1 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高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

此外,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信息分会秘书长张学辉表示,车企通过用户协议条款(如 “私拆电池视为放弃质保”)限制车主维修权,属于 “霸王条款”。也有律师认为,车企以 “安全” 和 “技术合规” 为由辩护,但《反垄断法》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

目前,新能源维修市场尚未完全进入红利期,电池厂、主机厂、第三方维修门店、保险公司等各方均未形成明确发展体系。但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多方利益激烈博弈的必争之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