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手表可高级了,随时随地测血糖,准得很!你看,才 5.6,好着呢!” 在潮新闻健康小站、杭州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大伯(化名)信心满满地向医护人员展示他新买的 “智能血糖手表”,声称自己血糖管理得很好,甚至连 “糖尿病都好了”。
医护人员听闻大吃一惊,连忙追问详情。原来,张大伯一周前在路边花 199 元购买了这块手表,连日监测显示血糖 “非常稳定”,均在正常范围内。护士直觉有异,便建议张大伯进行随机血糖检测。随后的检测结果令所有人大惊失色 —— 血糖值显示为 “HI”(即已超出仪器检测上限)!
张大伯难以置信:“不可能!你们仪器坏了吧?我手表才五点几!” 经验丰富的护士立刻为他复测,结果仍是触目惊心的 “HI”!
血糖 “爆表”!这是可能引发高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等致命急性并发症的危急值!情况紧急,护士毫不犹豫地将张大伯送入全科诊室。医生详细询问后得知,张大伯完全依赖手表数据,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便擅自停药,并且在饮食上也放松了警惕,比平时摄入了更多的水果和米饭。
医院供图
医生立即安排加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糖已飙升至惊人的 34.18 mmol/L!“这手表的数据严重误导了您!” 医生郑重告知张大伯,并在征得其同意后,通过杭州市双向转诊平台将他紧急转送至上级医院。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可穿戴设备市场蓬勃发展,其中不少产品打着能监测血糖的旗号,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目光。但事实上,目前真正获得国家医疗器械认证(“械字号”)的无创、连续血糖监测设备,技术门槛极高且价格昂贵。市面上那些仅售几百元,甚至在街头推销的所谓 “智能血糖手表 / 手环”,其监测原理多为光学估算,和正规医学诊断设备的精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远未达到医学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标准,数据极不可靠。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王昕介绍,标准的血糖检测方法是静脉采血测定,更便捷的方法是指尖血糖检测,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创的。目前市面上的无创测血糖设备主要采用光学、电化学等技术间接测算血糖。光学的方法是通过红外线穿透皮肤,分析反射回的光谱,来推断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非光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组织液的外渗,来测定组织液中葡萄糖的传感电信号,然后再通过一些算法反映出血糖的数值。
在王昕看来,无创方法通过间接手段进行测算,不同人的生理特征差异较大,皮肤的厚度、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此外,通过算法计算的方式估算出的血糖值也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血糖水平。比如通过光学折射的方法来测血糖,可能受一些蛋白质、皮肤薄厚度的影响,对于一些比较胖的人、皮下区域比较深的人,这种方法测出来的准确性实际上得不到保证。目前据她所知,没有能够应用在临床上面的非常可靠的无创的方法,每个方法目前都不是非常成熟,都还是在摸索阶段。
轻信此类非专业设备的数据,擅自调整药物、饮食或停止治疗,是极其危险的行为,极易导致像张大伯一样的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王昕就曾会诊过一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这名患者因轻信了无创测血糖设备上显示的稳定血糖数值,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病情最终恶化。
如何避免掉进这类消费陷阱?医生给出了以下关键建议:
首先,医学检测是 “金标准”。血糖、血压等关键健康指标的监测,必须以正规医疗机构的检测结果或经认证的家用医疗器械(如指尖采血血糖仪)为准。这些设备经过严格审批和校准,结果可靠,是医生诊疗的核心依据。像张大伯这样仅凭一块来路不明的智能手表数据就判断病情,实在是太过草率。
其次,警惕 “三无” 健康产品。切勿轻信街头推销或网络夸大宣传的健康监测设备。购买用于血糖、血压等健康监测的设备时,务必认准 “医疗器械注册证”!普通电子产品,其数据仅供 “参考” 或 “娱乐”,无医学价值! 购买前可要求查看注册证号,并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核实。不少商家在售卖这类所谓的 “智能血糖手表” 时,会在详情页面用极小的字注明产品并非医疗器械,不能用于诊断和治疗,但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小字。
第三,规范管理是正道。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检测;如使用经认证的家用医疗设备监测,务必做好记录。对健康数据存疑、想尝试新设备或调整方案时,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糖尿病患者为例,血糖的稳定控制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绝不能因为一款看似神奇的设备就打乱原有的治疗节奏。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或许会有真正可靠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出现,但在现阶段,消费者尤其是老年群体,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谨慎,莫让追求健康的心愿被不良商家利用,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