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 余条 “灭蚊鱼” 紧急投放,广东全力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

近期,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广东部分地区引发广泛关注。为有效防控疫情,广东各地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其中,5000 多条 “灭蚊鱼” 紧急上岗成为一大亮点。

据广东佛山禅城城管消息,7 月 23 日,园林工人率先在亚洲艺术公园的小湖里投放了 200 条专吃蚊虫幼崽的 “鱼宝宝”。这些 “鱼宝宝” 可不是普通的鱼苗,它们肩负着降低蚊虫繁殖率的重任。仅仅一天后,7 月 24 日,投放行动进一步升级,4000 条 “灭蚊鱼” 再度被投放到亚艺公园,与此同时,中山公园也同步投放了 1000 条 “灭蚊鱼”。这 5000 多条 “灭蚊鱼” 的紧急上岗,正是为了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从源头上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灭蚊鱼” 学名食蚊鱼,原产于北美洲,适应能力强,上世纪初就引进到我国。有研究数据显示,一尾饥饿数天的雌食蚊鱼,一天内能捕食 438 条蚊幼虫。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发布的文献表明,食蚊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谱广但特别爱吃蚊虫,最喜欢吃刚羽化成蚊,其次还有蚊虫的幼虫和卵块。此次佛山投放 “灭蚊鱼”,既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又能构建长效防控机制,为市民营造更健康安全的环境。

不仅仅是投放 “灭蚊鱼”,佛山在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上可谓多管齐下。7 月 25 日,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村澳涌村小组(澳冲经济合作社)发布通知,鼓励村民积极防蚊。通知规定,对于村内常住户籍房屋的屋主,若能积极配合清理家中各类积水,并做到每日清倒干净,菜园地、闲置地、农用地内的桶具也不留存积水,将给予每屋 50 元补助。出租屋屋主则需督促租户一同参与行动,若租户不配合导致工作无法落实,屋主的 50 元补助将被取消。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主体责任意识,推动防控要求从 “被动执行” 转向 “主动落实”。

在广东中山,多镇也纷纷行动起来。7 月 25 日,港口镇、南头镇、黄圃镇、沙溪镇发布通知,呼吁全镇居民晚上一起在家中点蚊香灭蚊。南头镇更是临时设立了中山市广济医院、南头镇将军社区卫生服务站、南头维尔口腔门诊部及吴耀强内科诊所共 4 个基孔肯雅热便民采样点,采样时间为每日 8:30 – 11:30、15:00 – 20:00(广济医院 24 小时开放采集),方便居民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控疫情。

针对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也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民众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速度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不过,张文宏认为,目前南方部分地区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若能及时采取有效迅速的措施,仍可阻止感染风暴的进一步形成并防止病毒向周边区域扩张。他强调,后续防控的重点在于不遗余力地扑灭蚊子孳生地,周边地区必须对疑似病人进行密切监测。此外,在疫情过后要立即展开当地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此次感染覆盖的人群范围以及下次出现新传染风暴的风险程度。张文宏还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轻症,对症治疗即可。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 7 月 24 日,佛山市 5 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 4000 例。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表示,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这次疫情超过历史上几次小的暴发流行。外部环境流行强度高,目前已有 119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同时,今年气候特别适合蚊虫孳生,密度比较高,且此次输入的病毒是印度洋流行株,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

基孔肯雅热由蚊虫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和长期疲乏,约 40% 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极少数情况下可致命。目前全球已有两种疫苗面世,但主要用于旅行者。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新生儿、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此次广东多地针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防控行动,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从投放 “灭蚊鱼” 到鼓励全民参与防蚊灭蚊,从设立便民采样点到专家的专业指导,每一个举措都至关重要。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部门迅速响应,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控制疫情,保障民众的健康安全。同时,此次疫情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蚊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