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北方防汛的关键时期

进入 7 月下旬,北方多地开启了多雨模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七下八上” 防汛关键期。那么,“七下八上” 到底有多猛?为何它会成为北方地区防汛的重中之重?

一、“七下八上” 的定义与范围

所谓 “七下八上”,指的是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在这个时间段,华北、东北地区进入了主雨季时期,有时也会扩展至黄淮以及陕甘宁的部分地区。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的主雨带将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达到一年中季风降水的最北位置,这些地区迎来降水集中期,达到全年降雨峰值。

二、“七下八上” 的成因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雨落区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7 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稳定地维持在北纬 25° 以北。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水汽 “传送带”,借助其西南侧的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此外,“七下八上” 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时期,台风本身携带大量的水汽,一旦在这一时期北上,会造成防汛形势陡然紧张。历史上就有多个台风在此期间影响北方地区,使得华北地区的降雨显著增加。

三、“七下八上” 的降雨特点

与南方相比,北方雨季看似跨度 20 多天,但降雨并非整天 “拖泥带水”。南方雨水多,分布在数个多雨时段当中,而北方平时雨量少,雨季时却会迎来大量雨水。在 “七下八上” 时间段,北方地区达到降雨的最大峰值,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北方地区降雨量会占到一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从气象数据可以看出,华北、东北地区不少城市在这 30 天的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全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且,北方汛期降雨分配集中,暴雨强度大,影响范围比较广、持续时间会比较长。降水日数多也是 “七下八上” 明显的特点之一。据统计,北方多个城市在这 30 天里平均降雨日数都在 11 天至 13 天左右,相当于每三天中就有一天多在下雨。

四、“七下八上” 的影响

在该时段内,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及东北地区降水天气明显增多,有些年份降水期集中、雨量大、局地性强,并伴随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容易出现次生灾害,例如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因此 “七下八上” 是北方防汛关键期。

以 2024 年为例,“七下八上” 期间,我国北方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共出现了 5 轮强降雨天气过程。辽宁、吉林累计降雨量刷新历史同期纪录,甘肃、内蒙古历史第二,北京历史第三。辽宁、吉林、甘肃等多地的单日降水量打破历史纪录。不但累计降雨量纪录被打破,日雨量也频频突破历史极值,多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五、应对 “七下八上” 的措施

面对 “七下八上” 可能带来的灾害,各地各部门严阵以待。水利部表示,将坚持预防为主,前瞻性、及时、精准做好汛情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研判、调度指挥。在堤防巡查防守方面,加强超警超保和薄弱堤段、险工险段、堤防背水侧坑塘等地方的巡查防守,尤其重视夜间的巡查防守,对已出现的险情点安排专人盯防,确保重要堤防不决口。在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方面,动态调整预警阈值,切实完善县、乡、村、组、户 5 级责任制体系和 “叫应” 机制,明确 “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 五个关键环节责任人和措施。在水库安全度汛方面,主汛期病险水库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在建工程全部落实安全度汛措施,落实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及保坝措施。中小水库、病险水库拦洪或自然滞洪后及时降低水位,避免因高水位运行导致管涌、渗水、滑坡等险情。同时,编录突发性地灾隐患点台账,在山体上安装被动防护网和主动防护网,布设监测设备等,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对于公众而言,在 “七下八上” 期间也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获取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尽量避免前往山区、河流等危险区域,如遇强降雨天气,应寻找安全地带躲避,不要贸然涉水前行。如果居住在易受灾地区,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如储备应急物资、熟悉逃生路线等。

“七下八上” 作为北方地区的防汛关键期,其降雨的集中性和高强度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了解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和潜在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 “七下八上” 可能带来的灾害,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