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全球化生存图鉴:从Labubu神话到WAKUKU造星,谁在重写行业规则?


一、潮玩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神话与泡沫的共生

2025年,潮玩行业站在了资本与市场的十字路口。曼谷Emsphere广场的巨型卡皮巴拉“豚豚崽”单月引流超百万人次,酷乐潮玩借此狂揽550万元收益;而另一边,泡泡玛特因Labubu系列补货导致价格腰斩,股价暴跌5.33%,市值蒸发467亿港元。这种极端反差揭示了潮玩市场的本质——一半是依赖IP爆款的“造神运动”,一半是被资本催熟的泡沫游戏

1.1 IPO狂飙背后的盈利困境

2025年成为潮玩企业的IPO大年:布鲁可8个月火速上市,52TOYS、乐自天成(52TOYS母公司)接连递表,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计划融资3亿美元。然而,数据却暴露了残酷现实:

  • 52TOYS三年亏损近2亿元,2024年营收仅为泡泡玛特的1/5;
  • TOP TOY营收不足泡泡玛特的1/3,依赖名创优品供应链却难逃“渠道化”标签。

资本为何仍疯狂涌入?答案藏在市盈率飙升中——二梯队品牌市盈率从8倍涨至15倍,入局门槛抬至亿元级别。但高估值背后,是市场对“下一个泡泡玛特”的赌博。

1.2 IP依赖症:自有IP的生死局

潮玩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IP的不可控性。泡泡玛特凭借Molly、Labubu崛起,却因过度依赖单一IP陷入增长瓶颈;52TOYS的“蜡笔小新”系列贡献60%营收,却需支付高额授权费,甚至因名创优品同类产品冲击导致现金流告负。

行业正在尝试破局:

  • 泡泡玛特成立影视部门,推出Labubu动画;
  • LINE FRIENDS通过明星营销延续生命力;
  • 量子之歌豪掷2.35亿元收购“WAKUKU”,复制Labubu的明星带货模式。

但IP孵化需要时间沉淀,而资本已等不及。年轻IP如WAKUKU凭借虞书欣、全红婵等明星背书,48小时售罄联名款,二手溢价超300%,却也面临“昙花一现”的风险。


二、出海:从“义乌模式”到文化输出的新战场

当国内竞争白热化,潮玩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东南亚、中东、欧洲成为三大主战场,但路径截然不同。

2.1 东南亚:从狂热到冷静的本土化突围

  • 泰国市场曾因Labubu爆火吸引大量品牌涌入,但半年后供过于求,中小玩家退场;
  • **越南“娃三岁”**通过Shopee、TikTok Shop四个月狂销251万元;
  • Heyone黑玩零售规模破亿,盲盒销量超百万。

成功关键在于文化渗透:限定联名、线下体验店、明星营销(如泰国女星带货)成为标配。但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流量也可能重蹈“泡沫”覆辙。

2.2 中东:KPOP与谷子经济的意外碰撞

  • 沙特市场因BTS、Blackpink演唱会打开流行文化缺口;
  • 利雅得的KPOP谷子店与潮玩形成潜在联动,奢侈品级溢价显现。

若态(ROBOTIME)等品牌通过独立站和社群运营,逐步渗透中东市场,但需警惕文化差异风险。

2.3 欧洲:小众市场的长期主义

ROKR(若客)、Rolife(若来)等品牌通过独立站和Facebook社群积累用户,欧洲市场虽增速平缓,但用户忠诚度高,适合深耕设计壁垒。


三、未来战场:谁在定义下一代潮玩?

潮玩的终局或许不在玩具本身,而在于IP生态的跨界融合

3.1 影视化与内容赋能

泡泡玛特成立影视部门,试图通过Labubu动画延长IP生命周期;LINE FRIENDS以明星营销续命。但内容创作周期长、风险高,能否复制迪士尼模式仍是未知数。

3.2 科技赋能:AR/VR与潮玩的结合

元宇宙概念下,虚拟潮玩、AR互动盲盒或成新方向。例如,通过APP扫描盲盒触发AR特效,增强收藏体验。

3.3 可持续性与道德消费

环保材料、二手交易平台(如潮玩盲盒回收)可能成为差异化竞争点,迎合Z世代对可持续消费的需求。


结语:潮玩的终极命题——情绪价值与商业平衡

潮玩行业的本质是情绪生意,但情绪易逝,商业需长存。无论是押注IP孵化、出海扩张,还是科技赋能,企业必须在“爆款焦虑”与“长期主义”间找到平衡。当Labubu的神话逐渐褪色,下一个能穿越周期的潮玩IP,或许正诞生于某个东南亚直播间或中东演唱会现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