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上的黄金时代:百万资本涌入攀岩赛道,万亿户外经济催生新蓝海”


一、奥运东风引爆攀岩热:从小众运动到资本宠儿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伍鹏在速度赛中摘银,潘愚非在世界杯抱石项目中为中国赢得首金,攀岩运动彻底撕下”小众”标签。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中国攀岩爱好者从2012年的1万人激增至2023年的50万人,十年增长超50倍。

资本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

  • 王石、周鸿祎等企业家投资”我攀攀岩馆”,雷攀科技完成近千万元融资;
  • 连锁品牌加速扩张,如”趣野攀岩”开业一年扩建至1100平方米,”咸鱼攀岩馆”三年内门店数达3家;
  • 商业地产争相引入,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攀岩馆租金溢价率超30%。

“攀岩馆的坪效(每平方米收益)是传统健身房的1.5倍,”行业分析师指出,”其社交属性和网红打卡价值进一步放大了商业潜力。”


二、解码攀岩经济:装备轻量化与场景多元化

1. 装备市场:高客单价下的长尾效应

  • 入门成本亲民:单日门票约100元,基础装备(攀岩鞋+粉袋)约800元;
  • 高端玩家氪金:国际品牌La Sportiva攀岩鞋单价超2000元,职业选手年装备支出可达5万元;
  • 市场规模:中国攀岩装备市场2024年达5亿元,预计2031年突破70亿元(CAGR 12%)。

2. 场景革命:从岩馆到户外综合体

  • 城市岩馆:主打”半小时社交圈”,如上海”岩时攀岩”推出会员制+咖啡轻食组合;
  • 野攀营地:云南丽江、广西阳朔等地兴起高端野攀基地,客单价超500元/天;
  • 跨界融合:杭州某攀岩馆与露营品牌合作推出”岩壁+帐篷”套餐,复购率提升40%。

三、行业痛点:教练荒与盈利难题

1. 教练缺口:培养周期长达5年

  • 供需失衡:中国攀岩教练与爱好者比例达1:500,远低于欧美1:100;
  • 培训体系滞后:国内仅5所高校开设攀岩专业,70%教练靠”师徒制”培养;
  • 解决方案:凯乐石推出”攀岩教练认证计划”,目标三年内培养1万名持证教练。

2. 盈利周期长:回本需3-5年

  • 成本结构:单店初期投入100-150万元,年维护费约20万元(岩点更新+设备折旧);
  • 收入多元化:头部岩馆尝试”培训+赛事+品牌联名”模式,如”趣野攀岩”赛事收入占比已达25%;
  • 政策红利:教育部将攀岩纳入中小学体育选修课,预计释放千万级青少年市场。

四、未来趋势:科技赋能与全球化布局

  1. 智能岩馆:AI动作捕捉系统实时分析攀爬数据,如上海”岩极科技”推出的VR攀岩模拟器;
  2. 户外品牌争夺战:始祖鸟、Patagonia等国际大牌抢占岩馆渠道,国产品牌凯乐石市占率已超30%;
  3. 亚运会效应:2026年杭州亚运会增设攀岩团体赛,预计带动华东地区岩馆投资潮。

结语
当伍鹏在奥运赛场触摸顶点时,中国攀岩产业正迎来”岩点爆发期”。这门兼具健身、社交与竞技属性的运动,正在书写从”小众爱好”到”千亿市场”的传奇。正如资深岩友周渤所言:”攀岩的魅力在于,每一次脱落都是为了更接近巅峰。”而资本与创业者们,已在这面岩壁上找到了下一个增长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