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与产品性能参数相比,其外观设计引发的”抄袭质疑”更受关注。面对网络上的争议,小米汽车迅速祭出设计稿,并联合业内专家高调宣称”100%不侵权”,甚至抛出”友商只能发阴阳推文”的强硬表态。这场风波不仅折射出新势力车企在品牌塑造中的设计困境,更暴露出中国汽车工业设计领域长期存在的原创性争议与专利保护现实矛盾。

一、争议缘起:从”家族化设计”到”神似竞品”的舆论漩涡
小米YU7发布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对比图,指出其前脸封闭式格栅、贯穿式灯带、溜背式车身等元素与某些海外品牌车型存在视觉相似性。部分网友调侃称:”小米把保时捷的线条、特斯拉的极简风和比亚迪的细节揉成了一锅粥。”尽管这些指控缺乏直接证据,但”抄袭”标签已迅速发酵。
对此,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在发布会上强调,YU7的设计始于SU7亮相前的2023年,团队坚持”强化品牌DNA”的理念:”我们不会模仿任何竞品,而是通过’光年美学’设计语言构建家族化特征。”其举例称,YU7的A柱倾斜角度、轮拱线条等细节均经过数百次调整,旨在体现”科技与运动的平衡”。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汽车设计的”原创性”往往难以量化。某自主品牌设计总监透露:”目前行业普遍存在’微创新’现象——在现有成熟设计框架内调整比例或添加标志性元素,既规避侵权风险又降低研发成本。”这种背景下,小米的”百分百不侵权”宣言更像是一种公关策略,而非法律层面的绝对保证。
二、法律视角:侵权判定的复杂性与”普通消费者标准”
针对舆论质疑,多位知识产权专家从法律角度解读了汽车外观专利的判定逻辑。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前法官王磊表示:”我国《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侵权需满足’整体视觉效果无实质性差异’的要件。这意味着法院不会孤立对比某个局部特征,而是考察整车给普通消费者的整体印象。”
具体到小米YU7案例,专家分析认为:
- 设计权重差异:汽车外观中,侧面轮廓(占比约40%)对整体识别度的影响远高于车顶或尾部。若YU7的侧身线条与竞品存在显著差异,则即使前脸相似也难以构成侵权。
- 设计空间限制:汽车设计需兼顾空气动力学、安全法规等功能性约束,导致某些造型(如溜背式车身)成为行业通用方案。此类设计通常不被视为侵权。
- 功能性设计排除:若争议元素服务于特定功能(如格栅的散热需求),则不属于外观专利保护范畴。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进一步指出:”‘普通消费者能否区分’是核心标准。如果多数人需要仔细对比才能发现差异,则不构成侵权;反之若一眼望去即产生混淆,则可能被判侵权。”他强调,目前尚无公开信息显示YU7与某款车型达到”高度近似”程度,因此专家的”100%不侵权”结论具有一定合理性。
三、行业生态:原创困境与”借鉴文化”的悖论
尽管法律上小米YU7暂未陷入侵权危机,但此次争议暴露了中国汽车设计领域的深层问题:
- 原创投入不足:相较于传统车企动辄数十亿欧元的设计中心投入,新势力车企更倾向于通过”快速迭代”压缩研发周期。某合资车企设计师坦言:”国内部分企业将设计外包给第三方工作室,导致风格趋同。”
- 专利保护短板:中国汽车外观专利申请量虽居全球前列,但高质量专利占比偏低。部分企业利用”外观专利有效期仅15年”的特点,通过频繁迭代规避侵权责任。
- 消费者认知偏差: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汽车设计相似是行业常态”,反映出市场对原创价值的漠视。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张伟指出:”汽车设计是技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体。真正的原创需要长期积累,而非简单的元素拼凑。”他呼吁车企建立”设计伦理”意识,避免陷入低水平竞争。
四、未来展望:从争议到创新的破局之路
面对舆论风波,小米汽车回应称将”持续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并计划设立全球设计中心。这一表态被视为向行业传递信号:新势力车企正试图摆脱”性价比标签”,向高端化、差异化转型。
然而,要真正破解”抄袭质疑”,仅靠单方面声明远远不够。行业需要构建更完善的机制:
- 强化专利审查:提高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门槛,杜绝”垃圾专利”泛滥。
- 建立行业标准:制定汽车设计相似度判定指南,减少主观判断空间。
- 鼓励原创保护: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投入基础研发。
正如某资深汽车评论员所言:”当车企不再将设计视为’营销工具’,而是当作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小米YU7的争议或许只是开始,但它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竞赛之外,设计原创力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