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皮肤杀手”!掌握五点自查法远离高风险黑色素瘤

在电影《非诚勿扰 2》中,孙红雷饰演的香山因脚底黑色素瘤举行告别会的场景,让无数观众泪目。而现实生活里,黑色素瘤也如潜伏的 “皮肤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23 年 6 月 14 日,“黑色素瘤” 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身上的痣究竟是不是隐藏的 “炸弹”?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接下来就为大家揭开黑色素瘤的神秘面纱。

凶险的 “黑色恶魔”:高致死、高转移、难攻克

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既能从已有的色素痣恶变而来,也可能凭空出现。在中国,患者的发病部位具有明显特点,多集中在肢端,像足底、手指、足趾,以及黏膜部位,例如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等。

这种疾病以 “三高” 著称 —— 死亡率高、转移率高、治疗难度大。虽然中国黑色素瘤发病率(0.9/10 万)远低于西方国家(22/10 万),但令人揪心的是,超过八成患者因对其认知不足,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到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 5 年生存率仅 5% – 10% 。目前,早期手术彻底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旦错过,只能依靠放疗、化疗。然而,市面上缺乏针对黑色素瘤的高效化疗药物,且它对放射疗法敏感度低,放化疗的预后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早发现成为对抗黑色素瘤的关键。

ABCDE 五点自查法:揪出皮肤异常的蛛丝马迹

身上的痣究竟哪些可能暗藏危机?美国疾控中心推荐的 “ABCDE 法”,为我们提供了自查的有效工具:

A – Asymmetrical / 不对称性

普通的痦子或痣外形通常较为对称,而黑色素瘤往往生长不均衡,外形不对称。如果发现皮肤上的斑点或痣,其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明显不同,就要提高警惕。

B – Border / 多边性

正常的痣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晰。一旦痣的边缘变得不整齐,呈现锯齿状、毛刺状,或者模糊不清,哪怕只是短期内出现这种变化,都可能是危险信号。

C – Colours / 颜色不均

黑色素瘤发病时,颜色会出现异常变化,可能变深、变浅,或者出现多种颜色混杂。原本单一的黑色痣,突然变成黑色与肤色相间,或者在棕黄色、棕褐色基础上,掺杂粉红色、白色、蓝黑色等。其中,大片的蓝痣恶变风险更高,一旦恶变,恶性程度极高,需要密切观察。

D – Diameter / 直径较大

一般来说,直径超过 6 毫米的痣需要重点关注,但这并非绝对标准。即便痣的直径较小,若出现其他异常变化,也不能掉以轻心。

E – Evolution、Enlargement / 演化、扩大

短期内,痣的形状变大、颜色改变,或者体积明显增加,同时周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如出血、瘙痒、溃疡、结痂后难以愈合等情况,都提示可能存在恶变风险。一旦发现皮肤有上述变化,务必及时前往皮肤科或肿瘤科就诊,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几率。

五道防线:全方位预防黑色素瘤

1. 科学防晒,隔绝紫外线威胁

大量研究表明,多数黑色素瘤与过度暴露于太阳紫外线(UV)辐射密切相关。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约 86% 的黑色素瘤由紫外线辐射引发;还有研究发现,被晒伤超过五次,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会翻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能忽视防晒。外出时,应涂抹防晒霜、戴遮阳帽、穿防晒衣,尽量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2. 拒绝刺激,科学祛痣

很多人习惯用手抠痣,或者随意到美容院用 “药水”“激光” 祛痣,这些行为潜藏巨大风险。反复刺激可能促使痣快速生长,甚至诱发恶变。如果想祛除痣,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后,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

3. 定期自查与体检,织密健康防护网

将 ABCDE 五点自查法融入日常生活,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身皮肤检查,重点关注足底、手指等易发病部位。同时,每年定期进行体检,借助专业设备,更精准地排查潜在风险。

4. 关注外伤部位,防范恶变隐患

扎伤、砸伤、挤压伤等外伤部位,如果色素一直不消退,在修复过程中细胞恶变的可能性增加。受伤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5. 处理易摩擦部位的痣,防患于未然

手掌、足底、外阴、肛门、鼻咽、口腔黏膜、皮带区域等部位的色素痣,因长期受到摩擦,恶变风险较高。对于这些部位的痣,建议尽早前往医院,由医生评估后,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

黑色素瘤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掌握自查方法,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一旦发现皮肤出现异常变化,切勿自行处理,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或肿瘤专科就诊,为健康筑牢防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