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日咳”疫情警报:从婴幼儿专属到全年龄段威胁
近日,”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的话题登上热搜。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月全国报告百日咳病例32380例,是去年同期(1421例)的22倍,且青少年与成人病例占比显著上升。这一曾被认为”儿童专属”的疾病,正突破年龄界限,形成新的公共卫生挑战。
“百日咳≠咳嗽百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刘钢指出,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虽名称中有”百日”,但实际病程因人而异——婴幼儿可能持续2-3个月,而成人患者症状较轻时可能仅持续数周。其典型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婴幼儿易因剧烈咳嗽引发窒息、脑缺氧甚至死亡。
二、疫情激增背后:两大关键诱因浮出水面
1. 疫苗保护力衰减:免疫缺口扩大
我国自1978年将百白破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发病率大幅下降。但疫苗诱导的免疫力会随时间减弱——研究显示,接种后3-5年抗体水平显著下降,12年后几乎完全消失。如今,首批接种者已进入成年期,成为易感人群。
**”我们发现不少成人患者自述’小时候打过疫苗’,但抗体早已衰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解释,疫苗无法提供终身免疫,叠加环境中病原体持续存在,导致”突破性感染”增多。
2. 诊断技术升级:隐性病例浮出水面
过去百日咳诊断依赖细菌培养(阳性率不足30%),如今核酸检测普及使检出率大幅提升。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数据显示,采用PCR技术后,临床确诊病例数较十年前增长近5倍。”这并非疫情突然爆发,而是检测能力提升后的’冰山全貌’。”检验科主任李永哲强调。
此外,成人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慢性咳嗽)也导致既往漏诊率高。上海疾控中心监测发现,约60%的成人患者曾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
三、高危人群图谱:谁最需要警惕?
- 婴幼儿:尤其是未完成全程接种(<3剂)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2%。
- 青少年与成人:免疫力下降后易感染,且可能成为家庭”传染源”。
- 孕妇:孕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早产或新生儿感染。
- 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
**”家庭聚集性感染占比超40%。”**广州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陈志强提醒,若家中幼儿久咳不愈,成人应同步排查是否为传染源。
四、科学应对指南:从治疗到预防
▌治疗关键:早发现+精准用药
- 黄金窗口期:发病初期(卡他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等)效果最佳,可缩短病程并减少传染性。
- 耐药应对:若感染耐大环内酯菌株,需改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需医生评估肾功能)。
- 重症监护:婴幼儿出现呼吸暂停、发绀时需立即住院,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
▌预防升级:疫苗+防护双保险
- 补种疫苗:
- 成人:可接种”百白破加强针”(我国暂无专门成人疫苗,但部分国家推荐Tdap疫苗)。
- 儿童:确保完成3剂基础免疫+1剂加强针(通常18月龄接种)。
- 日常防护:
- 咳嗽礼仪: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 高风险接触后预防:密切接触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 通风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衣物、玩具等高温清洗。
五、专家呼吁:打破认知误区,共筑免疫屏障
“很多人认为’咳嗽忍忍就过去’,但百日咳可能危及生命。”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卢金星强调,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 咳嗽持续超过2周且逐渐加重;
- 咳嗽时伴鸡鸣样回声或呕吐;
- 婴幼儿出现呼吸暂停、缺氧面容。
**”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监测预警、普及科普知识——这是阻断百日咳传播的三把钥匙。”**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成人百日咳疫苗接种试点,并优化诊断标准以减少误诊漏诊。
记者手记
当”百日咳”从教科书上的”古老疾病”再度成为新闻焦点,折射出的是传染病防控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疫苗保护力衰减、病原体变异、诊断技术进步——多重因素交织下,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永无止境。唯有保持警惕、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健康防线不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