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终止+业绩双降,亿华通股价承压
2025年9月5日晚间,被称为”氢能A+H第一股”的亿华通(688339.SH/02402.HK)发布公告称,终止此前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氢能”)100%股权的交易。公告指出,由于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基于审慎性考虑,公司决定终止此次并购。

受此消息影响,叠加上半年业绩”惨淡”,亿华通股价在二级市场遭遇重挫。截至9月8日午间休市,其A股股价下跌3.35%,报23.98元/股,总市值缩水至55.55亿元;港股跌幅更大,下跌5.24%至23.50港元/股,总市值54.44亿港元。
这并非亿华通过去一年首次面临市场质疑。作为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的领军企业,亿华通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2023年登陆港交所以来,始终未能摆脱亏损困境。而此次收购旭阳氢能的失败,更让市场对其未来战略方向产生担忧。
亿华通的”氢能野心”与连年亏损困局
1. 从”先行者”到”亏损王”:五年半累亏12亿
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由张国强联合创办,并于2014年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亿华通在2020年8月登陆科创板,成为”氢能第一股”,2023年1月进一步登陆港交所,实现A+H两地上市。
公司核心业务聚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产品覆盖客车、物流车、重卡等商用车型,并与宇通客车、北汽福田等头部车企深度合作。其燃料电池车辆已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投入运营。
然而,尽管头顶”氢能龙头”光环,亿华通的财务表现却持续低迷。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72亿元、6.29亿元、7.38亿元、8.01亿元、3.67亿元,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归母净利润则连续五年亏损,分别为-2252万元、-1.62亿元、-1.67亿元、-2.43亿元、-4.56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进一步下滑至7192.93万元,同比下降53.25%,归母净亏损扩大至1.63亿元,同比增亏。
据统计,2020年至今的5年半时间内,亿华通累计亏损高达12.14亿元,且至今仍未实现”摘U”(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特殊标识)。
2. 行业寒冬+战略收缩:业绩下滑主因
对于持续亏损,亿华通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
- 行业需求萎缩:燃料电池行业整体市场需求下降,行业规模同比缩减,导致订单减少。
- 保守营销策略:基于流动资金压力,公司采取审慎的扩张策略,主动减少低毛利订单,从而影响销量。
事实上,氢能行业近年来虽受政策扶持,但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
- 成本高企: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远高于传统锂电池及燃油车,下游客户接受度有限。
- 基础设施不足:加氢站网络建设滞后,制约氢能汽车大规模推广。
- 政策依赖性强:行业补贴退坡后,市场化需求尚未完全释放。
并购旭阳氢能:补链强链的”最后一搏”?
1. 交易背景: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面对持续亏损,亿华通试图通过并购延伸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点。今年3月,公司宣布拟收购旭阳氢能100%股权,交易方式为发行股份募资。
旭阳氢能是京津冀地区领先的高纯氢供应商,主营业务包括:
- 高纯氢及合成氨生产销售(盈利核心)
- 综合能源站运营(3座已投运,1座在建)
- 绿氢制备、液氢储运研发(前瞻性布局)
数据显示,旭阳氢能2023-2024年模拟营收分别为4.05亿元、3.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03万元、2313.71万元,保持稳定盈利。相比之下,亿华通同期仍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此次并购被视为”以盈利资产补强亏损主业”的关键举措。
2. 战略协同:打造”制-储-运-加-用”全链条
亿华通当时表示,收购旭阳氢能将助力公司:
- 完善产业链布局:从单一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向氢能”制、储、运、加、研、用”全链条延伸。
- 打通终端场景:借助旭阳氢能在氢气生产、加注环节的优势,强化下游应用能力。
- 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合并优质资产,改善整体财务表现。
若交易成功,亿华通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A+H上市公司,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
并购终止:战略调整受阻,未来路在何方?
1. 终止原因:方案分歧还是行业变局?
亿华通在公告中称,终止交易是因”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但未披露具体细节。市场猜测可能涉及:
- 估值分歧:旭阳氢能作为盈利资产,其股东可能对估值有较高预期,而亿华通受限于亏损财报,难以提供理想对价。
- 业务整合难度: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杂,双方在技术路线、客户资源等方面或存在整合障碍。
- 行业环境变化:2024年以来,氢能行业投融资降温,部分企业收缩战线,影响交易信心。
2. 后续影响:短期阵痛,长期仍需破局
亿华通强调,交易终止不会对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市场普遍关注其后续战略:
- 是否继续寻求并购? 若产业链延伸目标不变,公司可能转向其他标的。
- 如何改善主业盈利? 需加快技术研发降本,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如船舶、储能)。
- 资本市场策略:连续亏损下,如何维持投资者信心?
氢能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亿华通如何突围?
尽管短期承压,氢能作为国家”双碳”战略核心赛道,长期前景仍被看好。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目标约5万辆,氢能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1. 行业趋势:从示范到规模化
- 应用场景多元化:除公交外,氢能重卡、冷链物流、船舶等领域加速试点。
- 技术降本加速:国产化替代推动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下降,部分企业已降至3000元/kW以下。
- 基础设施提速:国家和地方加大加氢站补贴,推动网络覆盖。
2. 亿华通的破局方向
- 技术突破:聚焦大功率、长寿命电堆研发,降低度电成本。
- 模式创新:探索”氢能+可再生能源”协同项目,如风光制氢-储运-应用一体化。
- 国际合作:通过技术输出或合资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
氢能龙头的”长征”仍未结束
亿华通的并购折戟,折射出氢能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阵痛。作为A+H稀缺标的,其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卡位仍具价值,但能否扭转持续亏损局面,取决于技术商业化能力、战略调整效率以及资本市场的耐心。
未来,亿华通若能在技术创新、场景拓展或资本运作上找到突破口,或能重拾市场信心;否则,氢能赛道的激烈竞争或将使其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