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国家 “人工智能 +” 战略框架的出台,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技术探索阶段正式迈向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一战略设定了 2027 年应用普及率超 70%、2030 年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2035 年主导经济发展的三步走目标,既描绘了宏伟蓝图,也抛出了产业落地的严峻命题。当 AI 智能体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可参与决策、执行任务的 “智能伙伴”,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将被彻底改写,而这场变革的深度与广度,远超多数人的想象。

一、AI 下半场:从技术追逐到架构能力的角逐
长江商学院孙天澍教授指出,AI 与人类历史上所有技术的本质差异在于:它不再是辅助人类的 “工具”,而是与人类类似的 “智能” 本身。如今,随着模型开源、智能体爆发与成本下降,“智能” 已不再稀缺,真正的卡点在于架构智能的能力—— 即如何在具体业务场景中融合智能体能力,重构业务形态、组织设计与商业模式。
这种能力的稀缺性,直接导致了产业中巨大的 “AI 认知差”:AI 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产业吸收能力,智能体打开的可能性远大于当前产业通过架构智能获得的价值。许多企业仍在用 “互联网 +” 的惯性思维理解 “人工智能 +”,追求短平快的功能应用,却未能从内核重构业务场景。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美国服务业市场中仅有 0.2% 被 AI 改造,99.8% 的经济活动仍等待智能化重构,这一现象在全球产业中具有普遍性。
二、场景重构:AI 落地的 “胜负手”
企业 AI 落地失败的核心原因,并非技术缺陷,而是未能找到适合重构的场景,缺乏 “AI 架构思维”。孙天澍提出的 “百万员工问题” 为场景筛选提供了直观标准:若某场景突然增加 100 万个不知疲倦、持续学习的智能员工,能否显著提升业务价值?答案若为 “是”,则该场景具备 AI 重构潜力。
进一步聚焦,适合 AI 重构的场景需满足 “三多一高一复杂” 特征:员工多(重复性劳动密集)、客户多、费用多(成本高),高频互动,且需要复杂知识与判断。例如,教育行业中,AI 智能体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教师知识库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重构传统 “大班课” 模式;医药零售行业中,AI 可通过分析会员行为提升复购率与客单价,形成业务价值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衡量 AI 价值不能依赖 “应用普及率” 等表面指标,而应聚焦核心场景的闭环重构与业务价值创造。正如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其价值不在于 “使用了 AI 工具”,而在于通过智能内核实现了用户需求与内容供给的精准匹配,重塑了行业生态。
三、智能原生思维:“先成就 AI,再让 AI 成就你”
“智能原生” 并非简单地将 AI 嵌入现有业务,而是以智能为中心重构业务与组织。其核心逻辑是 “先成就 AI,再让 AI 成就你”:先为智能体提供知识、数据、工具、权限与协同流程,使其在场景中成长;再通过智能内核驱动业务效率与价值的持续迭代。
以滴滴为例,其移动原生模式依赖手机 GPS 与实时交互,在 PC 时代无法实现;同理,AI 原生企业需打破传统组织惯性,围绕智能体能力设计人机协同流程。例如,企业引入 AI 智能体后,需明确其 “职责边界”,配备人类伙伴弥补其短板(如意图识别),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如 “奖励函数”),让智能体通过数据迭代持续进化。
四、人才瓶颈:AI 架构师的 “战场淬炼”
“人工智能 +” 落地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尤其是 “AI 架构师”—— 这类人才需融合业务场景与智能体能力,具备 “懂智能、懂产业、懂未来” 的复合素质。他们无法通过学校教育批量培养,只能在产业重构的实战中淬炼而成。
当前产业存在显著的人才错配:传统企业拥有场景与数据,却缺乏 AI 架构能力;AI 技术人才熟悉智能体特性,却缺乏产业洞察。破解之道在于企业决策者建立 “AI 架构思维”,开放场景资源与激励机制,吸引互联网行业溢出的数字化人才进入传统产业。例如,制造业企业可与 AI 团队共建智能生产线,在实践中培养既懂设备运维又懂智能调度的复合型人才。
五、机会版图:大厂、创业公司与产业企业的角力
AI 重构的机会并非某类企业的专属,而是呈现差异化格局:大厂凭借 C 端用户心智、数据与模型优势,短期将垄断超级入口,打造 “超级 AI” 生态;创业公司的机会在 B 端产业重构,以轻资产、AI 原生思维将传统企业的 “核心资产” 转化为 “核心负债”(如柯达的胶卷业务被数码相机颠覆);产业企业若能结合场景与数据积累,叠加 AI 架构思维,有望成为 “超级富二代”,将既有优势转化为下一代护城河。
无论何种企业,能否抓住机会取决于能否驾驭 “智能体杠杆”。过去,规模化依赖人才、产品或资本杠杆;如今,智能体杠杆可让个体通过架构大量智能体实现业务突破,催生百倍、千倍增长的可能性。
结语:重构时代的生存逻辑
“人工智能 +” 的本质是 “智能” 成为产业新内核,其落地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思维与组织的革命。企业需以 “AI 架构思维” 为纲,以场景重构为目,以人才培养为脉,在千行百业的智能化浪潮中找准定位。正如孙天澍所言,这场变革中,“谁能率先用智能体杠杆重构业务模式,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产业”。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此刻既是挑战,更是重新起跑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