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晚间,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的一纸聆讯通过公告,让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21年的上市征程迎来了关键转折。这家自2004年便首次启动实质性上市计划的中国车企,在历经六次折戟后,第七次冲击资本市场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然而,过聆讯虽看似“通关”,实则只是迈出了上市路上的重要一步,奇瑞仍需跨越诸多关口,才能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历史困境与此次突破
奇瑞的上市之路充满坎坷。从2004年借壳巢东股份因股权争议折戟,到2009年多品牌战略下股权架构复杂导致IPO中止,再到2019年混改投资方资金链断裂拖累进程,多次失败让奇瑞错失了多轮资本市场窗口期。此次,2025年2月28日,奇瑞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备案通知书,为其赴港上市扫清了境内监管层面的关键障碍。但8月28日,因尚未通过港交所聆讯,其首次递表的六个月有效期正式失效。不过,奇瑞迅速行动,仅一天后便重新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并同步将财务数据更新至2025年一季度,展现出强大的决心。9月7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奇瑞已通过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与广发证券(香港),距离港股挂牌仅一步之遥。
从财务表现来看,奇瑞近年业绩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为其上市提供了坚实支撑。2022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攀升至2698.97亿元,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实现营收682.23亿元、净利润47.26亿元,盈利能力与规模效应均显著提升。新能源业务也取得突破,2022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分别为13.2%、4.9%、21.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27.3%。在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方面,奇瑞竞争力得到第三方数据印证,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奇瑞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且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及海外销量较2023年均增长超过25%的企业;同期,其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达49.4%,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此外,奇瑞自2003年起已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整体销量更突破126万辆,同比增长14.5%,日均销量近7000辆,创下同期历史最佳业绩。
二、上市后的潜在挑战
- 监管与市场环境挑战 证监会在六个月申请有效期最后一天才下发“全流通”备案通知书的“卡点”操作,既折射出监管部门对车企上市审核的审慎态度,也带有产业支持的特殊信号。这表明监管部门对车企的合规性、发展前景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奇瑞后续仍需持续满足监管标准。 尽管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中国香港不仅是融资平台,更是其“全球化桥头堡”,吸纳海外资本是企业选择登陆港股的核心目标之一。但目前海外基石投资者,尤其是美国资本的参与意愿普遍偏低,叠加地缘政治风险、欧盟反补贴税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其上市后的募资规模与估值表现。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些外部因素具有不确定性,给奇瑞的海外融资带来了挑战。
- 行业竞争与估值压力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化、出海全球、品牌焕新等维度持续加速,主流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均已完成多轮融资或登陆资本市场。当头部自主车企与新势力早已完成资本化布局,奇瑞的资本化节奏明显滞后,不得不面临“时间差”带来的压力。如今港股对新能源车板块估值已较2021年高点回落40% – 60%,投资者也从“追概念”转向“重盈利”,对企业的盈利稳定性、技术壁垒要求更严。奇瑞需要向投资者证明其独特的估值价值,弥补历史遗憾、实现资本化突破。 分析人士指出,奇瑞的产销规模与出口业务是其核心亮点,但新能源业务短板仍较为突出。2025年一季度,奇瑞新能源收入占比27.3%,远低于比亚迪、理想等公司。与此同时,奇瑞车型集中在15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高端化不足,这与它早年因战略摇摆错失的发展时间有关,或影响其估值溢价空间。更关键的是,海外市场风险正削弱其估值支撑。这一问题恰是奇瑞过往IPO未充分应对的挑战,奇瑞能否向投资者传递清晰的应对方案,将决定市场信心。
- 改革成效与持续发展挑战 为了满足上市监管与国际资本市场要求,奇瑞近三年在财务结构、合规治理、ESG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列调整。引入多家中介机构,完成了三年连续盈利审计、全面税务重整与股东层级清晰化等工作,亦在ESG报告、碳中和战略、董事会结构等方面,参照港交所上市企业标准推进改革。这些调整有助于奇瑞提升治理透明度与海外融资信任基础,但资本市场最终仍将聚焦其业务成长性、盈利能力与全球竞争力。 据奇瑞最新市场战略,未来三年将在高端新能源、智能驾驶、海外市场三条主线上全面发力,品牌矩阵中如星途、iCAR、风云新能源等将作为转型主力承担突破任务。但在当前车市竞争加剧、技术平台趋同、资本趋紧的背景下,奇瑞未来面临的不仅是IPO能否完成,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资本市场资源加速形成体系性竞争力。上市只是奇瑞新阶段的开始,它需要用更清晰的战略路径来回应资本市场的持续注视。
三、奇瑞的未来展望
奇瑞过聆讯是其资本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面对监管要求、市场竞争、估值压力以及自身改革成效的考验,奇瑞需要积极应对。在监管方面,持续保持合规经营,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确保企业运营符合相关标准。在市场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在新能源和高端市场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提高新能源业务占比和品牌高端化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海外市场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降低地缘政治等因素对业务的影响。 在业务发展上,围绕高端新能源、智能驾驶、海外市场三条主线,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好上市融资的契机,加速产业布局和战略转型,形成体系性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奇瑞过聆讯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能否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取决于其能否有效跨越这些关口,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