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售价近 50 万元的豪华 MPV 在预售 1 小时内宣称斩获 4.2 万辆订单,当全年乘用车零售不足 1500 万辆时,新能源汽车品牌公布的小订总量却轻松突破 5000 万辆 ——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上演一场荒诞的 “数字狂欢”。可退订金、兼职刷单、数据造假,这些被包装成 “市场热度” 的预售数据,不仅扭曲了真实的消费信号,更将整个行业拖入低效竞争的泥潭。

从营销工具到数字竞赛:小订定义的异化之路
汽车行业的 “小订” 原本是连接厂商与用户的桥梁。在新势力直营模式兴起初期,可退的预售订金(通常 99 元至 5000 元)既能帮助企业预判市场需求,也能让消费者以低成本锁定购车权益。彼时的理想 MEGA 在 2023 年广州车展创造 “1 小时 1 万辆” 的成绩时,行业惊叹的是其在高端纯电 MPV 市场的突破,而非数字本身 —— 尽管这款车后续因舆情问题交付量逐月下滑至不足 500 辆,但首批 30% 的转化率仍能印证初期市场的真实热度。
小米汽车的登场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以 “24 小时 8.8 万辆订单” 的成绩震惊业界,随后 YU7 更是创下 “1 小时近 30 万辆” 的纪录。这种依托品牌影响力和生态流量实现的爆发式增长,本是个案,却意外成为行业标杆。“雷军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 一位传统车企新能源部门负责人的疑问,道出了多数品牌的焦虑。
于是,小订从 “市场反馈工具” 异化为 “营销竞赛指标”。某新势力品牌市场总监直言:“现在新车上市,小订不破万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20-30 万主流市场,没个三五万订单,根本吸引不了经销商和用户关注。” 这种心态催生了畸形的行业生态 —— 理想 MEGA 之后,极氪 9X、岚图梦想家、智己 LS6 等车型纷纷加入 “小时级破万” 俱乐部,数字游戏愈演愈烈。
数据造假产业链:80 元就能买一个 “爆款” 指标
小订数据的可信度崩塌,背后是一条成熟的造假产业链。上海某高校学生小张的兼职经历颇具代表性:“车企会通过中介发布任务,要求我们在预售开启后下单,24 小时内退款,报酬 80-150 元。有时还会要求截图发朋友圈,模拟真实用户行为。” 他透露,仅 2025 年上半年,就参与过 6 个品牌的 “刷单”,最多一次有 300 多名学生同时操作。
企业内部的 “刷量” 操作更为隐蔽。某供应商透露,曾被合作车企要求 “全员下单”,“每个部门分摊指标,否则影响项目回款。订金由公司统一垫付,数据公布后统一退款。” 更有甚者,将员工购车作为考核指标 —— 某品牌要求区域经理必须购买本品牌车型,公司补贴 50%,4S 店再以 7 折回收转卖,通过 “零公里二手车” 既冲销量又赚差价,形成完整的造假闭环。
这些操作的成本低得惊人。按每单 100 元报酬计算,制造 1 万辆 “虚假小订” 仅需 100 万元,在动辄上亿的新车营销预算中占比不足 2%。某公关公司从业者坦言:“客户明确要求‘数据要好看’,我们会组合使用员工刷单、用户激励、渠道摊派等方式,确保发布会数字达标。” 这种 “低成本造爆款” 的逻辑,让越来越多品牌陷入 “不造假就吃亏” 的囚徒困境。
5% 转化率的警示:数字泡沫如何灼伤行业
李鹏程那句 “年初至今小订突破 5000 万辆” 的调侃,与乘联会 “前 8 月零售 1469.8 万辆” 的数据形成刺眼对比。若按 5000 万辆小订总量计算,转化率不足 5%,意味着 95% 的订单最终化为 “幽灵数据”。这种巨大的落差,正在对行业造成多重伤害。
对车企而言,虚假数据会导致严重的决策误判。某新势力品牌曾因 “72 小时 3 万辆小订” 盲目扩产,结果实际月销不足 2000 辆,最终库存积压超 1.5 万辆,不得不以 7 折清库,直接亏损超 10 亿元。更危险的是,当所有品牌都在 “造数据” 时,真实的市场需求被掩盖 —— 极氪 9X 宣称 “1 小时 4.2 万辆小订” 时,同价位的问界 M9 仅 3800 辆,这种 10 倍差距究竟是产品力差异,还是数据水分所致?没人能说清。
消费者正在失去信任。北京车主王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冲着‘24 小时破 10 万订单’买了车,结果提车时发现宣传的‘首发权益’根本兑现不了,4S 店说‘小订不算数,以大定为准’。” 这种纠纷在投诉平台上激增,2025 年关于 “预售订单欺诈” 的投诉量同比上涨 210%,不少用户直言 “再也不信所谓的爆款宣传”。
资本市场也开始警惕数字泡沫。某新势力品牌上市前宣称 “累计小订 50 万辆”,但上市后首月交付不足 5000 辆,股价首日即破发,市值蒸发超 300 亿元。投行分析师坦言:“现在看新能源车企的财报,首先要扣除‘小订水分’,真正有价值的是大定转化率和交付数据,但这些往往被淹没在虚假宣传中。”
破局之路:从数字竞赛回归产品本质
要终结这场 “小订闹剧”,需要行业建立新的共识。小米汽车的案例其实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 其 SU7 和 YU7 的订单虽高,但采用 “7 天可退大定” 模式,且公开交付进度,用透明度消解质疑。蔚来、特斯拉等品牌从不公布小订数据,转而通过用户社区运营和交付量说话,反而赢得更稳定的市场信任。
监管层面的规范同样重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车预售信息披露规范》,拟要求企业区分 “小订”“大定” 数据,并公示转化率、交付周期等关键信息。有业内人士建议,可参考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模式,将小订资金交由第三方托管,既保障用户权益,也杜绝 “虚假订单” 操作空间。
更根本的改变,在于企业重新聚焦产品价值。理想 MEGA 的起伏证明,初期热度终究要靠产品力维系;小米汽车的订单神话,本质是品牌生态与产品实力的共振。当所有品牌都意识到,与其在发布会上比拼 “小时订单数”,不如在用户口碑中积累 “年复购率”,这场数字泡沫才会真正消散。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从 “增量竞争” 到 “存量博弈” 的转型,虚假的数字游戏注定难以为继。那些能穿透泡沫、坚守价值的品牌,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真正胜出 —— 毕竟,消费者最终为产品买单,而非为发布会的数字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