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买断纠纷新篇章:家乐福中国终成历史
8月11日,苏宁易购一纸公告为家乐福中国30年在华历程画上句号。通过支付2.2亿元和解金,苏宁国际彻底解决与家乐福法国总部的股权争议,代价是放弃剩余16.67%股权的收购,并允许家乐福中国全面停用”Carrefour””家乐福”等核心知识产权。这场持续两年的拉锯战,以苏宁”割肉止损”的方式落幕。

表面看是双赢:
- 对苏宁而言:虽支付2.2亿元(接近2022年3.33%股权收购价2.04亿元的1.1倍),但规避了潜在10亿元仲裁赔偿,并剥离12亿元履约担保风险。财务测算显示,此举可带来约11.1亿元债务重组收益,助力其2025年扭亏目标。
- 对家乐福法国:及时回笼资金,避免漫长诉讼消耗,但丧失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品牌存在感。
深层矛盾暴露:
2019年苏宁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时,曾被视为外资零售”抄底”经典案例。然而,此后家乐福中国连续亏损(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60亿元),2023年单店销售额不足巅峰期1/10,印证了传统大卖场模式在中国电商崛起下的溃败。苏宁试图通过控股挽救家乐福,反被拖入流动性危机,最终不得不壮士断腕。
4元甩卖背后:不良资产处置的资本博弈
6月20日,苏宁易购以总价4元出售四家停业家乐福子公司,承接方为专业不良资产团队。看似”白菜价”的交易,实则暗藏玄机:
1. 负债17.68亿 vs 应收账款7.46亿
四家公司合计负债17.68亿元,但账面应收款与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仍具价值。接盘方”有安法务”联合两家资管公司,计划通过债务折让、资产盘活(如物业转租或改造)实现盈利。例如,宁波家乐福1562万元资产中包含黄金地段物业,若成功转商用,价值或翻数倍。
2. 专业玩家的算盘
- 有安法务(参保仅2人)虽规模小,但股东含金融背景资源,擅长协调地方政府关系;
- 厚有安资管与昆朋资管专注不良资产,可能将门店改造为社区仓储或会员店,契合当下”小而美”零售趋势。
对苏宁而言,此交易不仅甩掉17.6亿债务包袱,更换取5.72亿元净利润,为其2024年扭亏(净利润6.1亿元)立下汗马功劳。
家乐福陨落:外资零售的”中国式困境”
家乐福中国的溃败并非个例,而是外资商超集体折戟的缩影:
黄金时代(1995-2010):
1995年首店开业引发抢购热潮,2008年以2.52亿元单店营收登顶外资榜首,300家门店覆盖一二线城市,成为中国超市业标杆。
转折点(2011-2018):
- 电商冲击:天猫、京东崛起分流标品销售,家乐福迟缓的数字化(直至2015年才上线电商APP)导致客户流失;
- 本土竞争:永辉、华润等依托生鲜供应链优势蚕食市场;
- 管理僵化:外资决策链条长,难以适应中国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苏宁时代的挣扎(2019-2024):
收购后,苏宁试图通过”家电+超市”业态融合自救,但家乐福单店年亏超1亿元,2022年闭店超80%,最终仅剩3家门店苦撑。
苏宁的”断臂求生”与未来赌注
剥离家乐福后,苏宁易购正全力押注家电3C核心业务:
- 战略聚焦:2025年目标”全面盈利”,计划通过Suning Max/Pro大店提升高端产品占比,Suning Fun小店下沉县域市场;
- 政策红利:借力家电以旧换新补贴(2024年贡献营收增量),2024年现金流同比增长57.56%;
- 隐忧犹存:资产负债率虽改善至2025年Q1的XX%(原文未提供具体数值),但零售云等新业务仍需持续输血。
行业启示:
家乐福的谢幕警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创新与敏捷转型比规模扩张更重要。而苏宁的教训则表明,盲目并购夕阳资产可能加剧危机,聚焦主业、轻装上阵才是破局关键。
结语:
当”客优仕CACIOUS”取代家乐福logo,一个时代终结,但零售业的厮杀未止。苏宁能否在断臂后重生?中国家电3C赛道会否诞生新王者?答案或许藏在2025年的财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