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梯广告霸主”到“跑路风波”:铂爵旅拍的兴衰简史
铂爵旅拍曾是旅拍行业的标杆企业,凭借“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洗脑广告和密集的综艺冠名(如《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闺女》等),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2019年,其业务覆盖全球112个旅拍基地,厦门总部更是包下20层办公楼,风光无限。
然而,2020年后,铂爵旅拍陷入持续亏损,并在2025年初因资金链断裂引发“跑路风波”——未完成的拍摄订单无法兑现,合作主播(如李佳琦)也因带货旅拍套餐而陷入消费者投诉。尽管公司公告将问题归咎于“经济下行、结婚率下降、消费降级”,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宏观因素并非主因,真正的症结在于旅拍行业的“非标”特性与规模化扩张的天然矛盾。

旅拍行业的“三重原罪”:重资产、低频次、非标准化
1. 重资产模式:基地成本吞噬利润
旅拍不同于传统照相馆,它更像“移动的旅行社+摄影工作室”。铂爵旅拍为了实现“全球旅拍”概念,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旅拍基地,例如厦门鼓浪屿基地耗资8000万,全球112个基地的总成本可想而知。此外,旅拍涉及摄影、化妆、服装、道具、后期等多个环节,人力成本占比极高(摄像和数码团队曾占总员工的2/3)。
问题在于,旅拍的客单价受市场限制(通常在1万-3万元之间),但刚性成本(场地、人力、设备)却无法随着规模扩大而显著降低。一旦市场需求下滑(如疫情导致结婚率下降),高成本结构立刻让企业陷入亏损。
2. 低频次消费:一辈子只拍一次婚纱照
旅拍的核心客群是结婚人群,但婚纱照属于典型的“低频次、高客单价”消费——大多数人一生只拍一次婚纱照,复购率几乎为零。这意味着:
- 获客成本极高:企业必须不断投入广告营销(如电梯广告、综艺冠名)来吸引新客户。
- 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高:每增加一个客户,都需要匹配完整的摄影团队、场地和后期服务,但收入增长有限。
相比之下,高频次、刚需的服务业(如证件照、快剪理发)更容易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盈利,而旅拍的“一生一次”属性使其天然不适合快速扩张。
3. 非标准化:审美无法量产,客户需求千奇百怪
旅拍最大的难题在于“美没有统一标准”。
- 摄影师风格差异:同样的场景,不同摄影师拍出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 客户审美个性化:有人喜欢自然风,有人偏爱浓妆艳抹;有人觉得背景要干净,有人非要“网红爆款”。
- 后期修图争议:有人要求修掉民族服饰的背篓,有人坚持要保留“真实感”;甚至有客户要求修顺牦牛的牛毛……
这种高度非标的服务模式,使得旅拍难以像快餐、连锁酒店那样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比之下,海马体(证件照)、爱尔眼科(飞秒激光手术)等行业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们找到了“标准化”的突破口——证件照有固定规格,眼科手术依赖设备而非纯人工。
非标服务业的规模化陷阱:为什么铂爵旅拍学不会“麦当劳模式”?
铂爵旅拍的失败,本质上是**非标服务业强行追求“麦当劳式规模化”**的必然结果。
1. 标准化是规模效应的前提
麦当劳、星巴克之所以能全球扩张,是因为它们的产品(汉堡、咖啡)和流程(制作、服务)高度标准化。但旅拍行业:
- 服务流程非标:从选服装、化妆、拍摄到修图,每个环节都依赖人工判断。
- 结果非标:同样的拍摄方案,不同客户满意度可能天差地别。
2. 人的因素限制了扩张
旅拍的核心竞争力是摄影师、化妆师等专业人士,但:
- 优秀摄影师稀缺,培训成本高。
- 人工成本刚性,无法像机器一样无限复制。
- 管理难度大,团队扩张后服务质量容易失控。
相比之下,整形医院的“网红脸标准化”(如统一的开眼角、高颧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把非标审美简化成了可复制的“流水线产品”。而铂爵旅拍未能找到类似的标准化路径,最终被自己的“重资产+非标服务”拖垮。
3. 平台化可能是出路:Flytographer的轻资产模式
加拿大旅拍平台Flytographer采用“滴滴模式”——不养摄影师,而是在线匹配全球自由摄影师,由摄影师自行负责拍摄和修图。这种模式:
- 轻资产:无需自建基地或养团队。
- 灵活定价:摄影师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价格。
- 抗风险能力强:疫情期间虽受冲击,但成本低,恢复快。
相比之下,铂爵旅拍的“全产业链重资产模式”在黑天鹅事件面前不堪一击。
结论:非标服务业的生存法则——要么标准化,要么小而美
铂爵旅拍的崩塌给所有非标服务业(如旅拍、高端定制、个性化教育)敲响警钟:
- 如果无法标准化,就不要盲目规模化——否则规模越大,成本越高,风险越大。
- 要么做“高频刚需”(如证件照),要么做“可标准化”的细分市场(如网红脸整形)。
- 轻资产平台模式(如Flytographer)可能是未来方向——减少自有团队,依赖外部资源。
最终,铂爵旅拍的敌人不是结婚率下降,而是它自己——它试图用标准化的方式去做一门天生非标的生意。 在服务业,规模效应的前提是标准化,而标准化的前提是克制对“大而全”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