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复纠错型家长” 这一话题闯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热议。这类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吃饭时,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被点评和纠正:坐直了吃,坐要有个坐像;吹吹呀,小心烫嘴;别光吃菜,吃点肉;慢点吃,别噎着…… 在家长看来,这是对孩子好,纠正不好的行为。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这些声音,这顿饭难道就吃不好了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 “反复纠错型” 家长有着特定的心理原型。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支持 / 回应程度和要求 / 控制程度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就是对孩子高要求、低回应,这类父母通常非常严格,对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很少解释自己的决定,有一套严格的规则。这便是 “反复纠错型” 父母的原型。
帮助孩子指出错误并改正,本身并没有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是必要的。但 “反复纠错型” 父母的频繁纠小错、过度纠错行为,实则是持续的 “否定的强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 “自我决定” 能力。“自我决定” 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提出,指一个人可以管理好自己、做出自信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提出的 “自我决定理论” 指出,人的一生有三大需要持续满足的心理需求:自主需求,即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行动的需求;胜任需求,即完成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获得所期望结果的需求;归属需求,即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和联系的需求。这 3 个心理需求的满足,能帮助人们获得高水平的自我决定和自我激励,体验个人的成长与幸福感。然而,“反复纠错型” 父母的行为却剥夺了孩子的这三大心理需求。
剥夺自主需求,自主性受挫
反复纠错型家长的行为,往往没把孩子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是像对待一个每一步都需要固定指令的机器人。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会习惯性等待家长的 “正确指示”,放弃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因为做了就可能被纠错。吃饭时的一系列指示,反映出日常生活中孩子也常被如此对待。在玩耍和学习时,孩子频繁被打断和命令,久而久之,他们没有探索和试错的空间,只能等待父母的 “标准答案”,因为 “自己的答案” 总是错误的。
剥夺胜任需求,习得性无助
反复纠错型父母总是关注孩子行为中的错误,以 “缺陷视角” 和 “否定视角” 看待孩子。在长期被否定的环境中,孩子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做、怎么选择都是被否定的结果,进而产生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自我决定理论” 提到,过度外部干预会显著降低个体的内在动机。这类孩子会因怕错而放弃努力,觉得 “努力没有意义”。反复纠错型父母过度关注错误、忽视正面反馈,这种失衡的互动模式影响孩子心理,可能导致孩子自尊心低,进一步削弱他们自主决策的动力和能力。
剥夺归属需求,削弱社交情感
在反复纠错的成长环境中,孩子得到的都是负面情绪和评价,心理处于防御状态。孩子可能会选择回避,避免和父母交流分享;长大后有能力时,可能会选择对抗。研究表明,这类专制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更容易社交能力不足、决策困难,在情感方面容易害羞,也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攻击行为,因为长期打压下缺乏正确情绪引导,他们难以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那么,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呢?在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不同教养方式中,权威型父母很值得广大父母学习。权威型父母表现为高要求、高支持,他们会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同时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支持,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正确引导下,为孩子提供自由空间,并鼓励孩子独立。研究表明,在 “权威型” 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加快乐、独立、自信,在社交时表现得更加从容、有主见。
当然,从专制、反复纠错到权威型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改变。
- 尊重孩子想法: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的自主感要从小抓起,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在 1 – 3 岁是发展自主感的关键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能力。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想法能表达、能执行、被认可,在生活中给予孩子选择和决策的机会。比如在想要纠错时,问问孩子的想法,一起研究问题;做决定时,给出两个可接受的选择让孩子决定;给予孩子容错空间,在非原则性和安全问题的范围内,让孩子去尝试、探索,体会自然后果。
- 设立无纠错时间:爱纠错的父母,可以先设立 15 – 30 分钟的无纠错时间。这段时间里,父母不批评、不纠错,把它当作温馨的亲子时光,让孩子讲述一天的见闻趣事,或家长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这能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 “被尊重被倾听”,体验不被纠错的安全感,增强亲子依恋关系。
- 正面管教,改变沟通技巧:父母要努力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爱纠错的父母更要如此。可以把正面肯定的过程可视化,每天从至少一次 “完全肯定” 开始,鼓励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记录下来。比如夸赞孩子积木搭得有创意、吃饭营养搭配合理等。如果遇到需要引导的问题,尝试正面管教。在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家长和孩子是合作关系,要 “赢得” 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倾听,这样孩子才更愿意解决问题。比如当孩子被老师批评,家长可以先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再表达同感,最后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正面管教就是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重视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觉得被大人理解,就更愿意倾听大人观点,顺着思路解决问题,从高高在上的纠错转变为一起处理和解决问题。
理解反复纠错型父母的心理,他们可能因社会竞争压力大而焦虑,很多人自己也是在反复纠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如果尝试设立无纠错时间,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家长或许会发现生活中错过的美好,让生活多一些松弛感,对孩子的成长也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