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牌引争议:技术便利为何遭遇”一刀切”禁令?
近日,G15沈海高速上海至常州方向路段多次出现”严禁使用辅助驾驶”的醒目路牌,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应用边界的广泛讨论。尽管辅助驾驶系统(如L2级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已成为部分车主的”疲劳缓解神器”,但管理部门的硬性规定却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技术信任不能替代人为责任。

据上海市民热线12345回应,此类路牌通常设立于事故高发或路况复杂区域,管理部门基于安全考量临时限制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华东某交警支队大队长进一步解释称,大流量车流、道路施工或突发状况下,辅助驾驶系统的感知局限与反应滞后可能加剧风险。”即使技术成熟,驾驶员也必须保持手握方向盘、全程监控路况的警惕性。”该负责人强调。
这一举措并非孤例。今年4月,安徽某高速路段的电子屏也曾提示”慎用智能辅助驾驶”;而7月浙江慈溪检察院披露的一起案例更暴露了技术滥用的致命后果:司机何某某因过度依赖L2级辅助驾驶,在G15沈海高速拥堵路段未及时介入,以110km/h时速追尾前车,导致1死4车损毁的惨剧。
技术光环下的安全漏洞:辅助驾驶并非”自动驾驶”
当前市场上主流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本质仍是”人机共驾”模式,其设计初衷是辅助驾驶员完成部分操作(如跟车、车道居中),而非完全替代人类决策。然而,许多用户对技术能力的认知存在显著偏差。
1. 技术局限性:传感器与算法的”盲区”
辅助驾驶依赖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识别路况,但在极端天气(如暴雨、浓雾)、强光逆光或道路标线模糊时,系统可能出现误判甚至失效。例如,前车突然变道露出静止障碍物时,部分系统可能因反应延迟导致碰撞;施工路段的临时标线或锥桶也可能干扰系统路径规划。
2. 人为依赖心理:”被动驾驶”埋下隐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驾驶员过度信任自动化系统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分散。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数据显示,超过60%的辅助驾驶相关事故中,驾驶员因分心(如玩手机、闭眼休息)未能及时接管车辆。此次G15高速案例中,何某某因盲目相信系统未观察前方拥堵,正是典型的人机协同失序。
3. 法律与责任的模糊地带
尽管车企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要求驾驶员保持干预能力,但现实中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认定往往陷入争议:是车企技术缺陷、用户操作不当,还是两者共同导致?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辅助驾驶事故的专项法规,这使得管理部门倾向于通过物理警示(如路牌)直接干预风险。
管理部门的”警示逻辑”:风险预控与人性化平衡
G15高速的路牌并非否定技术价值,而是针对特定场景的风险预控。交警部门指出,大流量路段的车辆频繁加塞、施工区域的临时路障或突发事故残骸,均超出辅助驾驶系统的常规应对能力范围。此时,”严禁使用”的强制规定实为一种风险兜底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的提示方式已从”一刀切禁令”转向柔性引导。例如,安徽高速采用电子屏提醒”慎用”而非完全禁止,给予驾驶员自主判断权。这种差异化管理折射出平衡技术发展与公共安全的探索——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有限使用+高度警惕”**仍是当前最优解。
车主启示录:如何安全使用辅助驾驶?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坚守三条安全底线:
1. 认知清晰:辅助驾驶≠放手驾驶
无论系统多先进,驾驶员始终是责任主体。开启辅助驾驶后,双手应轻搭方向盘,持续观察前方至少150米路况,并随时准备紧急制动。
2. 场景适配:复杂路况主动关闭系统
遇到施工围挡、隧道进出口、密集车流或恶劣天气时,果断关闭辅助驾驶功能,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尤其在事故高发路段(如G15沈海高速部分区间),严格遵循路牌指示。
3. 技术迭代中的理性期待
目前市面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L4级及以上),L2/L3级系统仍需人工监督。车主应定期更新车辆软件以优化算法,但避免将生命安全寄托于尚未成熟的”黑科技”。
未来展望:技术进步与规则完善的协同之路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迈进,行业亟需构建更完善的安全框架:
- 车企责任:加强系统冗余设计(如双传感器备份),并通过人机交互优化强制唤醒机制;
- 法规建设:明确辅助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标准,推动数据记录(如EDR事件数据记录仪)成为事故鉴定的必要依据;
- 公众教育:通过驾校培训、媒体宣传普及”人机共驾”的正确理念,消除技术崇拜与认知误区。
结语
G15高速的路牌不仅是一块警示标识,更是对所有驾驶员的警醒:技术的温度永远源于人类的谨慎。在智能驾驶迈向未来的道路上,唯有将技术创新与责任意识同步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出行”的核心目标。对于每一位道路使用者而言,握紧方向盘的双手,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