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喧嚣散去,留下的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参展企业激增50%至1200家,融资额达14.81亿元,1.9万台机器人及相关产品售出,其中人形机器人占比42%,首次超越工业机器人(38%)。表面看,这是机器人产业的黄金时代——资本涌入、新品迭出、场景多元。但若深入观察,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当技术演示的热潮退去,有多少企业能真正兑现“交付”的承诺?

订单交付:谁在“纸上谈兵”,谁握真金白银?
“交付力”的第一个问号直指订单——那些盖着公章的采购合同(PO),才是企业生存的硬通货。
今年大会的焦点无疑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突破。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200台小尺寸人形机器人订单(金额4605万元,单价约23万元),智元机器人斩获7800万元大单(200台全尺寸机型,单价39万元),两项交易创下国内人形机器人单笔采购纪录。优必选则拿下9051万元汽车工厂订单,计划部署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用于搬运、质检。新兴企业松延动力更以单月量产105台的战绩成为“破百先锋”,年初至今意向订单超2000台(金额逾1亿元)。
服务机器人领域同样亮眼:擎朗智能累计部署超10万台设备,海外订单同比增长50%;其策略是避开技术瓶颈,优先攻克“简单岗位”(如餐厅送餐、酒店引导),用务实打法快速转化需求。国际赛道上,特斯拉宣称2025年量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宝马已与Figure AI合作部署物流机器人;欧洲企业如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已在仓储场景试运营。
但订单只是起点。一位投资人直言:“签单不等于交付,能按时、按质、按量把机器人送到客户生产线上的企业,才是真高手。”例如,优必选的500台工业机器人订单虽已公布,但业内人士透露其目前仅在车企承担“局部岗位示范”,远未成为产线核心;松延动力的百台交付虽亮眼,但能否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仍待观察。
场景交付:从“吉祥物”到“生产力”的艰难跨越
第二个问号聚焦场景——机器人是否真正在7×24小时的真实工况中“打工”?
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仍集中于非核心区域:营业厅迎宾、景区讲解、展会表演……这些任务对技术要求较低,却难以体现机器人的真正价值。不过,变化正在发生:
- 工业场景试探:优必选的Walker S2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尝试零部件搬运;智元远征A2-W机器人已在富临精工工厂“上岗”,但仅限于辅助岗位。业内人士评价:“这些应用仍是‘点缀’,而非流水线上的刚需。”
- 公共服务突破:中国移动采购的机器人用于营业厅服务,要求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在美国仓储物流企业承担高频巡检任务,展现长续航优势。
- 细分领域深耕:银河通用的轮式机器人进入无人药店运营,仙工智能的轮腿机器人实现货物自动搬运,魔法原子的“小麦”机器人以稳定表现胜任会议服务。
国际案例更具参考性:特斯拉的两台Optimus原型机已在自家工厂执行简单流水线任务;波士顿动力的竞争对手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已在物流仓库试运营。但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场景高度标准化、需求明确可控。
“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落差依然巨大。”一位工程师指出,“要让机器人真正替代人力,必须解决可靠性(如连续工作稳定性)、成本(售价需低于人工成本)、标准化(适应不同产线)三大难题。”目前,多数机器人仍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距离“标准化产品+批量化交付”尚有距离。
财务交付:财报上的机器人生意有多“实”?
第三个问号指向终极考验——机器人业务能否转化为财报上的真金白银?
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2024年人形机器人收入仅3500万元(占总营收2.7%,全年交付量10台),亏损却达11.6亿元。其高管坦言:“更重视落地验证,而非短期盈利。”未上市企业同样面临现金流压力:松延动力虽获亿元订单,但尚未建立稳定回款体系;宇树科技虽估值百亿,但C轮融资后的产品普及化(如3.99万元轻量化机型)仍需时间验证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中,长盈精密为人形机器人供应精密组件(小批量供货),瑞可达预计2025年相关收入仅1000万元(占比不足0.5%);而曾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达阀机器人因资金链断裂停摆,给行业敲响警钟。
资本市场的态度更趋理性:一级市场融资火热(2025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创业公司融资270亿元,同比增长138%),但“融资额与交付能力剪刀差”凸显——Figure AI估值40亿美元却尚未量产,部分PPT融资企业因无法兑现承诺遭遇估值缩水。二级市场则直接“用脚投票”:优必选上市后股价震荡,科沃斯因业绩增速放缓回落,特斯拉Optimus的每次演示虽引发股价波动,但市场更关注其量产进度。
“机器人行业的拐点已至:从技术热潮转向商业冷启动。”分析师指出,“只有那些能将订单转化为营收、将概念转化为利润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分化加剧:谁能穿越“死亡谷”?
在“交付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机器人行业正加速分化:
- 工业机器人:已进入收获期。发那科、安川等国际巨头,以及节卡、埃夫特等本土企业,通过系统集成(如“移动+操作”复合方案)巩固优势;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减速器)的国产化与成本优化,推动其在汽车制造、3C装配等领域稳定落地。
- 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爬坡期。模型算法(复杂环境决策)、机械结构(灵巧性与稳定性平衡)、续航(双足机器人“充电1小时、运行2小时”)等问题尚未突破;数据短板(依赖自建动作捕捉团队,成本高、周期长)进一步制约迭代速度;更现实的挑战是刚需场景稀缺——传统机械臂已垄断“工业上下料”等任务,人形机器人只能争夺“边角料”岗位,且需企业自建产线适配,成本高昂。
“未来1-2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破冰将率先发生在流程标准、结构明确的场景,如车间巡检、实验室搬运。”业内人士预测,“家庭服务、户外作业等开放场景仍是长期命题。”
终极拷问:交付的真义是“爆款”还是“量产”?
面对资本高压与市场期待,机器人企业的答案逐渐清晰:
- 宇树科技王兴兴:“先把价格打到3万元,让大学生买得起,生态就活了。”
- 傅利叶顾捷:“先在养老院跑通,减少护工弯腰次数,场景就赢了。”
- 魔法原子:“先做1000个场景PoC(概念验证),跑通一个复制一个。”
这些路径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爆款应用”与“成本拐点”的双重突破,建立从实验室到产线、从订单到财报的闭环。正如大会释放的信号:机器人行业的下一站,不再是概念炫技,而是“谁能扎根细分场景,为客户创造确定性价值,谁就能穿越泡沫、走向远方”。
2025年的机器人行业,喧嚣中透出理性,狂热后回归本质。交付力,终将成为检验企业生死存亡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