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厂商传播困境:复杂技术、分裂决策与模糊差异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然而,云厂商在传播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制约了云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前几日出差,在机场看到阿里云 “AI,就上阿里云” 的广告牌,不禁让人思考,云厂商的传播是否陷入了一种 “内卷” 的困境。从技术层面来看,云计算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复杂性不断提高。十年前,“上云” 的概念相对简单,主要强调省钱,企业只需将存储和服务器等资源外包给云厂商,就能实现弹性资源的按需使用,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那时,一句 “上云 = 降本增效” 的口号,几乎能打动所有企业。但如今,云已演变成一个庞大的 “技术拼盘”,涵盖 AI 大模型、数据库、数据中台、物联网、低代码平台、安全合规等众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涉及专业的技术知识,云厂商在宣传时,往往使用大量复杂的技术名词,制作炫目的 PPT,却让企业决策者感到茫然。技术的进步虽然为云服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无形之中抬高了传播的门槛。对于企业的 CEO、CFO 等决策者来说,他们即使有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意愿,面对满屏的技术术语,也可能因 “听不懂” 而选择放弃。这就导致云厂商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技术语言过于专业,决策层难以理解;商业语言虽简单,但技术人员又觉得空洞无物。

决策链条的延长和传播对象的分裂,也给云厂商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过去,云厂商主要面向 CTO 或技术负责人,传播逻辑相对简单,只需清晰阐述性能、稳定性、SLA 指标等技术参数,就能促成交易。然而,如今企业上云涉及到全链条的博弈。CTO 关注性能、稳定性和技术架构;CFO 紧盯成本模型;CEO 则期望通过云服务实现战略升级,开拓新市场;市场负责人可能更关心云服务能否支持业务拉新和品牌升级。不同角色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声音繁杂,但云厂商往往采用一套统一的话术进行传播,这就如同在会议上用一个方案向所有人展示,看似谁都能听懂,但实际上对每个角色来说都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打动他们。这种 “缺少锚点” 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内容显得空洞,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在 IaaS 和 PaaS 层面,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等国内头部云厂商的差距逐渐缩小。性能指标相差无几,价格也处于同一区间。技术人员在对比各厂商的产品时,往往难以发现明显的差异,最终得出 “差不多” 的结论。但对于传播来说,“差不多” 是最致命的问题。当云厂商宣传自己的产品更快、更稳、更安全时,客户可能会立即反问:“隔壁厂商不也这么说吗?” 因此,各云厂商的广告、发布会和口号,虽然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但实际上却缺乏独特性,如同同一首歌的翻唱。

面对这些困境,国内头部云厂商各自采取了不同的传播策略。阿里云倾向于打技术牌,在发布会上强调 “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核心技术领先” 等,广告牌上的标语也较为强硬。这种传播方式虽然能够彰显技术实力,但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业务增长,过于冷硬的口吻容易让他们产生距离感。腾讯云则主打生态牌,强调 “云 + 微信”,将小程序、视频号、游戏、广告等腾讯生态与云服务紧密绑定,营造出丰富的业务场景感。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副作用,许多客户会担心其服务能力过于依赖腾讯自身体系,在微信生态之外的适用性存疑。百度智能云近年来则将重点放在 AI 上,传播口号围绕 “大模型”“AI 原生云” 展开。这种话术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容易吸引眼球,但问题在于,大多数行业客户的数字化进程还处于将 ERP 上云以及探索 ERP 与 AI 接入的阶段,“AI 原生” 的概念对他们来说过于超前,与现实需求脱节,容易让客户觉得厂商在 “自嗨”。

与国内云厂商不同,国外头部云厂商的传播方式各具特色。AWS 主要依靠 “客户案例” 进行传播,很少提及技术架构,而是通过展示某企业使用 AWS 节省了多少成本、某银行在 AWS 上实现了多少倍扩容等实际案例,让客户清晰地认识到购买 AWS 意味着选择了行业标准。微软 Azure 则主打 “一体化生产力”,淡化云的参数,通过讲述 Excel 数据可一键接入 Azure、Teams 协作工具与 ERP 系统能够打通等场景化叙事,让 CEO 们直观地理解使用 Azure 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Google Cloud 则更侧重于与开发者建立紧密联系,口号聚焦 “数据 + AI”,通过开放社区、提供工具链,举办黑客松、开源项目和开发者大会等活动,赢得技术口碑,进而促使企业 CTO 选择其云服务。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国外云厂商的传播更加简洁明了,能够精准抓住客户痛点,而国内云厂商的传播则显得过于复杂,未能真正切中要害。

为了打破传播困境,云厂商首先需要讲清楚云服务的结构。当前,许多技术负责人都难以清晰阐述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的整体结构,这反映出原厂自身在传播时未能将信息表达清楚,存在巨大的信息差。实际上,云的层次结构并不复杂,底层是算力、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IaaS),如同水电煤一般;往上是数据库、大数据平台、中间件以及开发者所需的工具链、API、Marketplace 等平台层(PaaS);再往上是 SaaS 应用,并叠加 AI 和行业解决方案;近年来还出现了多云管理平台(MCP),用于帮助企业协调不同云服务,避免被单一厂商绑定。传播的首要责任就是将这些层次关系清晰地呈现给受众,让 CTO 关注底层的 IaaS 和 PaaS,开发者了解工具链和 API,业务和市场部门关心 SaaS 的可用性,高层理解 AI 和行业方案,CIO 和技术负责人重视 MCP 的多云管理功能。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要明确 “谁负责,谁用,谁买单”,但现实中大多数厂商并未做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抛出技术名词,加剧了信息的混乱。

在打掉信息差之后,云厂商还需要讲清楚行业和场景。企业决策者不会仅仅因为一句 “全球领先的云服务” 就轻易掏钱,他们更关注云服务在实际行业和场景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如果能够告诉他们 “在零售行业,我们帮助客户将转化率提升了 15%”,必然会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行业和场景就如同传播的 “翻译器”,不同行业对云服务的需求各有侧重,金融行业注重合规和风控,制造行业关注质检和供应链,医疗行业强调隐私和效率。当云厂商能够将服务与具体场景相结合时,客户会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思考同行都在使用,自己为何不尝试。AWS 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在金融行业,ElysianNxt 利用 AWS 的算力和 AI 模型进行合规压力测试,将风险评估时间从 24 小时大幅缩短至 1 小时以内,帮助银行快速完成 IFRS – 9 的风控要求;在车企金融服务领域,大众金融服务部门借助 AWS 管理全球上千个账户,将安全告警响应时间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效率提升显著。AWS 的传播内容几乎都围绕客户案例展开,官网、发布会、白皮书等渠道全面展示客户故事,详细阐述业务背景、解决路径和具体效果,让客户能够直观感受到云服务的价值。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往往只是简单宣布签下了某某大客户,却未能深入说明如何使用以及取得了怎样的实际效果,导致传播缺乏 “最后一公里”。

除了讲清楚结构、行业和场景,云厂商还可以将竞品纳入传播策略中。在 TOB 领域,有一些有趣的打法值得云厂商借鉴。其一,绑定赛道。以电商赛道为例,如果几大头部电商平台都在使用某家云服务,那么在传播时直接展示这一信息,能够形成强大的 “赛道级背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若多家车厂都采用同一朵云,传播时就可以强化该云是新能源赛道的默认配置。从地域角度来看,宣称 “整个长三角制造业都在使用这家云”,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这种打法能够引导客户从对比云服务本身,转变为对比赛道内的同行,增加客户选择该云服务的意愿。其二,拉生态。微软 Azure 擅长宣传 “Office+Teams+ERP+Azure” 的一体化,让客户感受到使用 Azure 就相当于打通了微软全家桶的强大功能。AWS 同样是生态打法的高手,在销售云服务的同时,借助 Marketplace 和合作伙伴,营造出一种进入 AWS 就如同进入超级产业带的感觉,极大地拓展了云服务的价值边界。其三,改写规则。英伟达的黄仁勋在 GPU 参数大战中,巧妙地跳出性能对比的局限,提出 “AI 原生计算” 这一全新概念,成功转换赛道,当竞争对手还在纠结算力时,他已经引领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他善于利用开发者的力量,在每年的 GTC 大会上,通过开发者的认可和传播,扩大自身影响力。Salesforce 提出 “No Software” 的理念,将 “CRM = 云上的 CRM” 这一逻辑深深植入客户心中,掌握了行业定义权。云厂商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将自己定义为某一行业的云标准,例如制造业的云标准、新能源车企的合规云、跨境电商的必备云等,让客户在短期内形成一种不使用该云服务就跟不上行业规范的认知。其四,用场景做实验田。特斯拉在新能源赛道中,通过自动驾驶测试数据不断强化自身的先发优势,使其成为行业默认的试验田。AWS 在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风控平台,并将其包装成 “金融风控实验室”;在车企领域,联合大众、宝马打造 “智能车联平台”。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客户亲眼看到同行在使用,无需过多宣传,就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最后,资本背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Palantir 在美国通过紧密连接政府和大型机构,将自己打造成 “政企合作科技先锋”,云厂商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让市场形成使用其云服务就等同于获得行业背书的印象。

云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业务,其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要切实为决策者降低认识成本,用接地气的语言清晰阐述利益点。只有这样,云厂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推动云计算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