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时刻:18个月挣扎后告别资本市场
2025年8月12日晚间,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确认公司股票将于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退市。这家曾以”高杠杆扩张”创造地产神话、又因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关注的房企巨头,在停牌18个月后未能满足复牌条件,最终被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取消上市地位。
根据公告,恒大于2024年1月29日因清盘呈请停牌,按港交所规则,若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且未恢复交易,将面临强制退市。尽管恒大试图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处置等方式争取复牌,但始终未能解决核心问题——资不抵债、持续经营能力丧失。8月8日,港交所明确表态,因恒大未满足任何一项复牌指引(包括公布财务业绩、解决债务问题、恢复市场信心等),决定将其除牌。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对此结果”无异议”,放弃申请复核。这意味着这家市值曾超700亿港元的”中国房企一哥”,将以”零交易”状态黯然离场,为其疯狂扩张时代画上残酷句号。
巅峰与坠落:从”华南五虎”到万亿债务黑洞
(1)黄金时代的野蛮生长(1996-2009)
中国恒大的崛起堪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缩影。1996年,许家印在广州创立恒大,凭借”低价拿地、快速开发、低价销售”策略迅速打开市场。2003年进军全国后,恒大通过激进拿地和高周转模式,在短短数年内跻身一线房企行列。
2009年11月,恒大登陆港交所,成为当年全球最大规模IPO之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700亿港元,许家印以422亿元身家登顶中国首富。彼时的恒大,被视为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的标杆企业——**”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三高模式)**的极致践行者,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2)债务泡沫的累积与爆发(2010-2021)
上市后,恒大进一步放大杠杆,通过信托贷款、美元债、预售资金滚动开发等方式疯狂扩张。2016年,恒大首次超越万科成为”中国房企销售冠军”,2017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2020年峰值时期营收达4775.61亿元,总资产超2.3万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52位。
然而,辉煌背后暗藏危机。恒大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房价上涨和融资环境宽松,其总负债规模从2009年的不足百亿飙升至2021年的2.4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海南省GDP的2倍),资产负债率超130%。更致命的是,大量债务通过表外融资隐藏,直至2021年9月流动性危机全面爆发:
- 理财产品违约:恒大财富暴雷,数百亿理财无法兑付;
- 美元债违约:多笔境外债券利息逾期,触发交叉违约条款;
- 项目停工潮:全国超千个项目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滞,引发业主维权潮。
2021年,恒大净亏损6862亿元,创下中国企业史上最大亏损纪录。
(3)清盘与监管重拳(2022-2024)
2022年,香港高等法院颁布清盘令,委任安迈顾问为清盘人,冻结许家印及高管资产。2024年5月,中国证监会对恒大地产处以41.75亿元罚款,并对许家印实施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指控其”通过财务造假、虚假披露等方式欺诈发行债券”。
据公开数据,恒大累计涉及诉讼案件超万宗,未交付房屋超160万套,波及数百万家庭。其债务重组方案几经波折,但境内境外债权人均未达成一致,最终走向退市。
退市背后的深层逻辑:房地产旧模式的终结
恒大的崩溃并非个案,而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释放的标志性事件。其退市揭示了三大核心问题:
1. “三高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恒大依赖借新还旧、预售回款维持现金流,但这种模式在”房住不炒”政策调控、融资渠道收紧后彻底失效。当市场销售下滑、融资断流时,高负债立刻转化为致命风险。
2. 监管缺失与道德风险
恒大通过复杂关联交易、影子银行等手段规避监管,甚至涉嫌财务造假。监管层事后重罚表明,过去对房企”大而不能倒”的纵容助长了冒险行为。
3. 行业转型的必然阵痛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5%,房地产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恒大未能及时转型轻资产运营,反而继续加码造车等非核心业务,加剧资金消耗。
未来启示:如何避免下一个”恒大”?
恒大的退市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敲响警钟,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风险样本。其教训包括:
- 对房企:摒弃规模至上思维,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质,建立稳健财务结构;
- 对监管:强化穿透式监管,严控表外债务,完善房企破产重整机制;
- 对购房者:警惕过度杠杆楼盘,优先选择现房或国企项目;
- 对经济:推动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巨人倒下,行业重生
中国恒大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野心、泡沫与救赎的史诗。它的崛起印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它的陨落则暴露了粗放发展模式的代价。随着退市钟声敲响,一个时代终结,但如何重建健康、可持续的房地产生态,仍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