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涌向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看机器人卖萌、打工、斗舞、赛擂台,人形机器人尤其是重点和亮点。

大会热度空前,技术的长足进步是基础,市场的买单意愿是强心剂。近日,优必选、智元、宇树都拿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亿元大单”,验证了汽车、物流等工业场景的需求,人形机器人厂商终于破除了商业化落地难的诅咒。
当前商业化的突破在于人形机器人落地进入实际应用场景。而从时间轴来看,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 “上岗” 会在 3 年至 5 年内看到 “翻天覆地” 的变化,这将体现在出货量的大幅提升和领域内巨型企业的成长上。
钻出挤满观众的一层展台走上二层,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窝在小沙发里,兴奋地介绍着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变化。即便现场环境嘈杂且逼仄,他还是越讲越兴奋 —— 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今年人形机器人终于在商业化上向前走了一大步。
最直观的表现是,往年厂商们大多 “谈价色变”,今年却大大方方地为自家的人形机器人标上了售价,价格在数万元到近百万元之间不等。与此同时,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 4S 店也于近日开业,来自全国 40 余家厂商的 100 余款产品都在这里明码标价。

这个人形机器人,终于开始撕下 “有价无市” 和 “花瓶” 标签了。7 月,优必选中标了车企近亿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6 月,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中标了运营商的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今年市场上的订单已经从之前基本都是应用于实验的场景,过渡到了真正落地的工业场景,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蛰伏” 多年的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乐聚机器人”)也认同 “商业化元年” 这个说法。据其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去年与红旗等车企合作,让人形机器人进工厂训练,今年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和交付,一度 “爆单”。
除了来自工厂或企业的大笔订单,随着价格的不断下探,面向服务场景的 “散单” 也在今年有了明显增长。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2024 年以来,客户采购了很多人形机器人,建立了一些新的生态体系,包括租赁市场。
为了让人形机器人尽快 “变现”,厂商们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直接销售,使用人形机器人来打造消费空间的模式也正在尝试。
EX 机器人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李博阳表示,“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 期间,该公司打造的无人类员工的 “机器人餐厅” 正式开业,从酒保到服务员、收银员、脱口秀演员等均是机器人。另外,该公司还在布局以人形机器人为主的文商旅综合体。“(我们)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建了 4 个(文商旅综合体),今年计划还要再建 3 至 5 个。” 李博阳称。

从目前的商业化案例不难看出,人形机器人厂商们选择的路径并不相同:优必选、海克斯康、越疆科技等企业主攻工业场景;宇树科技、智元等企业的销量多来自服务场景;乐聚机器人等企业则是二者兼有之。
在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看来,先 “上岗”,再进家是机器人普及的现实路径。“我们判断,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将是低速、高频、刚需的场景,如药房搬运、零售导引、园区巡检等。这些场景任务明确、环境可控,适合技术早期阶段部署。” 至于何时进家,一年前,有记者专访李博阳时,他的观点是至少还需十年。一年后再谈这个话题,李博阳并未改变想法。
“家庭应用场景很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包括物品的摆放、家人的行动轨迹、人机之间的冲突、安全性、隐私性等等。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还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估计。”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主要靠大脑来感知环境,但家庭环境没有足够的数据和固定的规则,加上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是完全自主,是标准化的流程和半结构化的产品;因此在面向消费者的场景中,陪伴是目前更好的切入点。
谭旻透露,公司在 3 年前就收到过养老企业提出的需求。做一个老人的算法确实比较简单,但一旦换了体重、病情,受力情况、骨骼的脆弱度等指标就都变了,(人形机器人)没办法通过视觉来适配。现在(人形)机器人还没有这个能力,做不了很复杂的个性化定制,更适合去做单一的、规模化的、半结构化的场景。”
他在受访时表示,整个行业的目标总体还是希望机器人真正去干活,提高生产效率。但在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做一些表演或者格斗,哪些技术先成熟,哪些行业就先做起来。快的话 2 年至 3 年内会有明显进步,慢的话可能要 5 年。不过他也直言:“我觉得这波浪潮大概率不会超过 10 年。”
“上岗” 是更现实的选择,但提及人形机器人进厂 “上岗”,是否必要的问题总会被提及 —— 机械臂 + AGV(智能搬运小车)的解决方案已经长期存在且应用,工厂是否真的需要机器人变成人的形态?
走访了多家专注于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在 ABB 机器人展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机械臂、AGV 更适用于路线和规则固定的场景,灵活性不如人形机器人。在部分需要相对复杂认知的场景,如能感知任务并自主移动的场景,人形机器人显然更能胜任。
用越疆科技首席科学家郎需林的话说就是,工业机器人讲 “刚性约束”,而人形机器人强调 “灵活泛化”。“不是为了‘人形’而人形,是相信具身智能终将是人与机器协作的高级形式。” 谭旻也认为人形机器人有存在的必要。“当前大部分先进制造产业都希望在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上实现效率突破。目前不少智能工厂 70% 的工作已经由机械臂、工业机器人完成,剩下 30% 的工作是完全没办法用机械臂或流水线来完成的,都是人类在做。目前国内还有数千万的劳动力缺口。” 在谭旻看来,人形机器人进厂就是要填补这 30% 的缺口。
“比如搬运,工厂搬运通常有两个分拣通道,宽度却只有一张桌子这么宽。如果开来一辆 AGV,料箱这么窄,机械臂怎么移动?轮式机器人就更难,你可以看一下轮式的底盘有多宽。” 谭旻进一步指出,未来 3 年至 5 年内,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还会下探,当成本下降至与轮式机器人相差无几的时候,人形一定是最通用的。
与优必选相似,乐聚的人形机器人走进工厂也是打着解放人力的旗帜。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还提到,在部分智能化水平不高的工厂,如老牌汽车工厂,可释放的人力空间远不止 30%。更为关键的是,用机器人 “换人” 进场,本身是无需做更多布局调整的。
据多名厂商负责人介绍,人类工作的环境是依照自身特点定制的,工厂的产线也一样。如此一来,高度类人的机器人进厂不需要改变原本的动线和布局,只需要做好续航和协同,这两点在今年已有突破进展。至于 “用工” 成本,人形机器人的花费主要在前几年,数据和训练跑通后工厂只需出电费就能得到一个能 24 小时工作且全年无休的员工,长期成本是低于人类的。
除了解放部分人力劳动,海克斯康还提出了未来人形机器人或将全面替代工业机器人的想法。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华区商务运营事业群总裁詹亚南表示,公司开始做人形机器人是近两年的事,目的就是将传感器等技术打包整合到人形机器人上,再落地到实际工厂场景,相关产品将在 2026 年开启商业化。
“工业机器人需要一套完善的工厂自动化标准体系,布置好后很难再更改为其他的生产线。但是人形机器人不一样,用在哪里都可以,有非常高的灵活性,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无法比的。” 不过,詹亚南也说,用人形机器人掀起智能工厂 “革命” 尚需时间。以汽车产业为例,詹亚南保守估计,至少 2030 年后,人形机器人才可能替代掉现有的工业机器人。
港股上市公司越疆科技自 2023 年起启动了人形机器人研发。郎需林认为,人形机器人会率先在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3 至 5 年内,应该会看到非常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时间轴来看,业内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工厂 “上岗” 的时间节点预期较为一致。谭旻认为,未来 3 至 5 年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会有 “非常大的突破”。他判断,明年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会比今年有非常明显的增长,“从我们自己来说,今年的出货量会比去年有 10 倍的增长,明年我们希望能再翻番”。
出货量的提升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随着头部企业出货量的提升,行业将迎来集中度的提升,巨头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诞生。
“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肯定会出现百亿、千亿美金市值的企业,这只是时间问题。未来三年,我觉得会看到这个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头部企业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谭旻称。
在李博阳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遵循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他以苹果举例称,2007 年苹果推出第一代 iPhone 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生态,只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系统,“直到 2008 年苹果推出应用商店,相当于为人形机器人打造了一个操作系统,真正的应用生态才开始建立”。
“人形机器人未来会有一个类似‘应用商店’的东西,它会把机器人的能力开放出来,让更多人基于它开发应用。到那时候,整个产业才会迎来爆发。” 李博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