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豪掷 17 亿美元 “圈地买屎”,竟是为了给 AI “擦屁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 已然成为了各大企业竞相角逐的核心领域。然而,AI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背后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与环境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高悬在行业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在近期,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在科技圈炸开了锅:微软,这个全球科技界的巨头,竟然豪掷 17 亿美元,投身于一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业务 ——“圈地买屎”。这一操作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微软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原来,微软此番巨额投入的对象,是一家名为 “Vaulted Deep” 的生物科技公司。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在未来的 2038 年以前,Vaulted Deep 将承担起一项特殊使命,通过将 “生物泥浆” 深埋地下的独特方式,助力微软达成超 400 万吨的碳去除宏伟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这所谓的 “生物泥浆” 究竟是何方神圣?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 —— 它的核心原料,正是人类与动物的粪便。在与微软签约后,Vaulted Deep 将开启一场大规模的 “粪便收集行动”,把收集而来的人类、动物粪便,与造纸污泥、有机废物等平日里被视为环境负担的垃圾充分混合,搅拌成糊状的 “生物泥浆”。随后,工程人员会在精心挑选的 “风水宝地” 上,开展打孔作业,将这些刚刚制作完成的生物泥浆精准注入到地下 5000 英尺(约 1524 米)深处的岩层之中,使其永久封存,从此在世间 “销声匿迹”。

据《Inc.》披露的信息显示,Vaulted Deep 每处理 1 吨二氧化碳,所需成本约为 350 美元。以此推算,此次它与微软签订的服务交易,总价值将超过 17 亿美元(约合 122.05 亿元人民币),堪称一笔巨额交易。

对于这笔令人匪夷所思的交易,Vaulted Deep 的首席执行官发表了一番见解。他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持续进步,公司在处理生物泥浆方面的成本将会有所波动,因此现阶段各方所透露的 “超 17 亿美元” 这一数字,未来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他强调,在传统的处理模式下,这些生物泥浆的原材料往往会被送往垃圾处理厂,或是直接倒入水道、洒在土地上。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些废料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所携带的病原体,极有可能污染地下水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而 Vaulted Deep 创新性地将生物泥浆注入 “不透水岩层” 永久封存的做法,不仅更加环保,还能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乍一看,微软 “圈地买粪” 的举动似乎只是单纯为了封存污物、保护环境,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微软表面上花费 17 亿美元做了一件看似 “疯狂” 的 “圈地买粪” 之事,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自家的 AI 模型发展谋求更为广阔的空间。换句话说,这 17 亿美元所购买的,并非仅仅是粪便,而是粪便背后所蕴含的 “碳排放权”。

近年来,随着微软内部云计算、AI 业务板块的迅猛发展与快速成熟,其数据中心的用电量也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相关数据显示,在 2024 财年,微软的碳排放量自 2020 年以来,已经累计增长了 23.4%。如此高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如果再不加以有效遏制,势必会对微软的社会形象、ESG 评分等关键指标造成负面影响。这不仅可能引发投资人、财团对微软投资信心的动摇,还可能导致用户对微软产品的青睐程度下降,甚至面临罚款、限制融资等一系列规则制裁,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巨大阻碍。

在此背景下,微软此前已经采取了诸如保护雨林、购买碳积分等多种手段来降低碳排放。而此次与 Vaulted Deep 合作开展的 “生物泥浆服务” 项目,则是微软在减碳道路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举措。早在 2020 年,微软团队高管就曾对外郑重承诺,微软将在 2030 年实现二氧化碳的 “负排放”,并在 2050 年彻底清除公司从创立以来的所有碳排放指数。如今,通过这一系列积极行动,微软正努力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从规则层面来看,微软本轮的大手笔减碳计划,无疑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多赢之举。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微软有效规避各类舆论风险与经营风险,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与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美国的 45Q 税收碳信用机制(一项旨在鼓励碳封存技术的税收抵免条令),微软还能收获可观的税务减免,在实现环保目标的同时,为公司节省大量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AI 数据中心所带来的问题,远不止碳排放这一个方面。其庞大的散热需求,正使其逐渐沦为一头令人头疼的硅基渴水猛兽。以 Chat GPT 为例,每生成 10 – 50 个中等强度的回复,就需要消耗约 500ml 的水用于散热。而 Semrush 的数据则显示,Chat GPT 每个月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 52 亿次。如此庞大的访问量,使得其用水量之高令人咋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 Steffen Lehmann 教授指出,仅一个传统大型数据中心的单日耗水量就高达 500 万加仑,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一个 2 – 5 万人口小镇的日用水量。

在全球各国大厂纷纷投身于 AI 军备竞赛的当下,随着相关应用需求与访问需求的不断攀升,数据中心的散热耗水量也必然会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除了微软采取了 “圈地买粪” 等减碳举措外,同为互联网大厂的亚马逊、谷歌等也不甘落后,纷纷投资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再生水冷却系统等节水设施,力求在保障企业发展的同时,维持资源消耗的平衡。

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中存在着一个著名的 “杰文斯悖论”。该理论指出,效率的提升并不必然导致资源消耗量的减少,相反,它有可能因为成本的下降而刺激需求的增长,最终导致资源消耗总量的增加。

以煤炭、石油等资源为例,在其开采难度较高的时期,由于成本高昂、售价不菲,往往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使用。但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逐渐降低,这些资源得以走进千家万户,被普通人随意购买和使用。此时,其总消耗量相较于开采难度高的时期,反而出现了大幅增加。

将这一理论代入到当今的 AI 赛道,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大厂商为了争夺客户,纷纷陷入了激烈的 “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免费大模型、超低价 Tokens 等优惠举措层出不穷,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使用 AI 的门槛和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和用户逐渐养成了遇事不决先问 AI 的习惯,AI 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这个用户甚至连 “中午吃什么” 都要询问 AI 意见的时代,大厂们为了获取碳排放权而展开的 “圈地买粪” 等故事,显然不会仅仅局限于微软一家。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 AI 行业的持续发展,类似的故事还将不断上演,而如何在发展 AI 的同时,实现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也将成为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