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建议,别把孩子 “捧” 过头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逐渐有了强烈的自尊和自我意识,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过往我们一直说要「尊重孩子」,多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不少爸爸妈妈发现:越尊重,孩子却越任性,甚至「得寸进尺」。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计划带孩子出门,你问孩子:「宝贝,今天想穿什么衣服呀?」孩子迷茫地摇摇头:「不知道。」你拿出他平时喜欢的 A 衣服,他皱眉:「不要。」你又耐心推荐 B 衣服,他撇嘴:「不好看。」再换上 C 衣服,他直接扭过头:「不喜欢!」你努力压制情绪,继续拿出 D、E、F…… 直到你的耐心耗尽,忍不住大吼一声,强行给他套上一件,孩子大哭起来…… 最终,大人孩子带着一肚子气出门。

再比如:下午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提前约定好 5 点回家,到了时间,孩子却不愿意离开。你心里想:要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于是同意再多玩 30 分钟。30 分钟后,他还是不走,又提出再玩 10 分钟,接着撒泼打滚。最后你不得不强行抱着孩子离开,场面一片混乱。

类似的场景可能还发生在玩具选择、绘本阅读、甚至几点刷牙睡觉等各种日常小事上。明明我们给了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选择权」,为什么结果却是一团糟,孩子反而变得更加固执和难以满足?

尊重孩子是好事,但太尊重,会让孩子陷入「选择过载」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小时候很多事情,都是接受大人的指令,没有什么选择,也有一些感觉自己不被尊重的经历。当有了孩子后,会更想做「尊重孩子的父母」。我们可能认为,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是尊重他们,但却可能会忽略了每件事情都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里面。当我们总想要多尊重孩子,给到「太多尊重」后,孩子不仅无法体验到选择的乐趣,反而可能会陷入「抉择崩溃」。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的研究表明,决策需要耗费心理资源,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反复做选择时(即使是小决定),心理能量会逐渐耗尽,导致后续的决策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冲动、拒绝或「决策瘫痪」 。对于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儿而言,这种困境尤为突出。3~6 岁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计划、抑制冲动等高级认知功能)尚在发育阶段,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当我们频繁的询问孩子时,孩子需要不停的去思考、抉择,这个过程会非常消耗孩子心理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问孩子,你要不做这个,要不要吃那个……,问着问着他们就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崩溃大哭。

此外,除了「抉择崩溃」,孩子的大脑还容易「选择过载」。「选择过载」(Choice Overload),是指的是当人面临过多选择时,反而会感到压力、不安,甚至难以做出决定。过多的选择不仅不会提升人的满足感,反而可能导致焦虑和决策瘫痪 。当孩子面对我们的询问「你想穿什么?你可以穿 A、B、C、D…… 」或者看到衣柜里所有的衣服时,小小的大脑需要处理过量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觉难以选择、判断,又会因为因为无法做出「最佳」选择而感到困惑和不安,最终陷入「选择瘫痪」。他们会表现为随意拒绝,感觉哪哪都不满意,「都不要」或情绪失控。我们则会觉得,我都给你选择了,你这样不行那也不要,到底要哪样!

长期「太尊重孩子」,还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任性」

太尊重孩子,可能会导致规则模糊,权威丢失,孩子缺失安全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6 岁的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求。这个阶段也是他们自我界限形成的重要阶段 。他们会通过不断试探与探索,逐渐了解世界的边界,并努力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因此,这个时期父母既要去尊重孩子的探索需求,又要清晰地划定适合他们的界限。适当的权威和明确的规则尤为重要。它们不仅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的秩序,并在规则中找到真正的自由感。反之,如果父母过度尊重,甚至放弃应有的引导,孩子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没有明确边界的「自由」往往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更像是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就像一个没有围栏的操场,孩子会因为无法分辨哪里安全、哪里危险,而不敢尽情奔跑。

太尊重孩子,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现实需求。3~6 岁的孩子还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尚未完全发展出理解他人需求和感受的能力,同时也缺乏成熟的情绪调节机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过度强调「你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一味迎合孩子、过度尊重他们的意愿,却忽略了引导孩子考虑客观环境和他人需求,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世界应该围绕自己转,难以接受现实中的不如意。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例如:孩子可能只关注「我喜欢这件漂亮的纱裙」,却无法理解「今天外面很冷,穿纱裙会生病」。如果父母一味「尊重」孩子的喜好,而忽视保暖和安全等现实需求,孩子就很难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愿望。他们可能逐渐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忽视客观现实的权衡,甚至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烈的抗拒或情绪失控。

把握尊重的「度」,让育儿既有爱又有方

真正的尊重,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等于无限制的自由,也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满足。真正的尊重,是在理解孩子发展阶段特点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尊重应该成为育儿的助力,而不是「陷阱」,我们父母需要把握尊重的边界,明确哪些事情孩子说了不算,哪些事情可以与孩子商量。很多朋友可能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把日常事务按照下面进行分类,来决定是否要和孩子商量。

孩子 “说了不算” 的事

  1. 影响健康安全的事:孩子年纪小,缺乏对危险的判断能力,因此涉及健康安全的问题,必须由父母做决定。比如:不能在马路上奔跑玩耍、不能随意触摸插座、刀具等危险物品、冬天出门要穿足够保暖的衣服、不能吃过多的垃圾食品等。
  2. 既定规则和原则的事:家庭和社会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为了维护秩序和公平,孩子需要遵守。像按时睡觉起床、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能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等。父母要明确地向孩子传达这些规则,并要求他们遵守。
  3. 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复杂或困难,他们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选择上哪所学校、参加什么重要的比赛、购买昂贵的物品等。这些事情需要父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决定。

可以和孩子商量的事

  1. 日常活动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些日常活动的安排。比如周末是去公园玩还是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写完作业后是看一会儿电视还是玩一会儿玩具、假期是选择去旅游还是参加兴趣班等。让孩子参与这些决策,能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 个人兴趣爱好相关: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比如孩子喜欢画画,那么选择哪个绘画班、购买什么样的绘画工具等,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在兴趣爱好方面的选择,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3. 部分家庭事务:一些家庭事务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决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例如,选择家庭聚会的地点、讨论如何布置房间、决定购买哪种水果等。这能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

在育儿过程中,尊重孩子是必要的,但绝不能过度。把握好尊重的度,在给予孩子适当自主权的同时,明确规则和界限,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尊重与规则的平衡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管理,成为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