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夜闯学生宿舍引恐慌 消防员”闪电战”一分钟制服险情

惊魂时刻:毒蛇悄然潜入学生宿舍

2025年8月7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某中学的平静夜晚被一声尖叫打破。据该校学生回忆,当晚熄灯后,宿舍阳台突然传来窸窣异响,几名学生开灯查看时,发现一条约1米长的黑褐色蛇类正盘踞在杂物堆缝隙中,三角形的头部和竖立的颈部鳞片暴露了其”眼镜蛇”的身份。”当时大家都吓懵了,有人后退时差点摔倒。”一名目击学生描述道。由于该校宿舍为老旧建筑,阳台与外界连通且堆放了大量学生私人物品,为蛇类提供了隐蔽的入侵路径。

接警后,宜春市消防救援支队迅速调派最近的消防站出动。15分钟后,消防员携带专业装备抵达现场。单元门口已聚集十余名师生,老师们焦急地指着三楼某宿舍阳台:”那条蛇刚才还在动,现在可能躲到箱子后面了!”现场指挥员立即划定警戒区域,疏散围观学生,并叮嘱无关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专业处置:一分钟精准”闪电战”制敌

消防员身着防护服,手持强光手电对阳台展开地毯式搜索。在堆积如山的快递纸箱与墙壁的夹缝中,一条暗绿色的蛇类突然抬头露出毒牙——正是引发恐慌的”罪魁祸首”。据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介绍,这条眼镜蛇体长约1.2米,体重约1.5公斤,正处于攻击性极强的警戒状态。

“发现目标!准备捕蛇器!”消防员小王迅速用强光手电锁定蛇头位置,同时示意队友分散蛇的注意力。只见他瞅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捕蛇器精准钳住蛇颈部位。”蛇瞬间昂起头准备攻击,但捕蛇器的杠杆原理让它无法发力。”小王回忆道。与此同时,队友小李一个箭步上前,用防护手套牢牢按住蛇身中段,防止其尾部扫击或突然窜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从发现到完全控制毒蛇仅耗时1分12秒。

随后,消防员将眼镜蛇装入特制密封捕蛇袋,并仔细检查阳台角落确认无其他蛇类残留。为确保安全,他们还对宿舍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排查,最终将捕获的眼镜蛇转移至远离居民区的野外山林放生。

专家解读:夏季蛇患为何频发?

“每年6月至9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李教授分析称,近期持续高温导致蛇类寻找阴凉处避暑,而学校宿舍区因绿化茂密、杂物堆积,加之部分建筑存在缝隙漏洞,极易成为蛇类的”目标栖息地”。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宜春市消防部门已处理各类蛇类入侵事件137起,其中住宅区占比超60%。

值得注意的是,眼镜蛇作为我国南方常见的毒蛇品种,其毒液含有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被咬伤后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引发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宜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提醒:”夏季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踏入草丛深坑。若发现蛇类,务必保持至少三米以上距离,切勿尝试用木棍驱赶或徒手捕捉。”

安全指南:遇到蛇类该如何应对?

中国消防针对夏季蛇患发布重要提示:

  1. 保持冷静:遇到蛇类时禁止大声尖叫或剧烈跑动,缓慢后退至安全区域后拨打119报警。
  2. 科学避险:蛇类多栖息于墙角、床底、花盆底部等阴暗处,入住陌生环境应先检查周边环境。
  3. 正确处置:切勿自行使用工具驱赶毒蛇,专业消防员配备的防咬手套和捕蛇器能有效降低风险。
  4. 紧急救治:若不慎被咬,立即用皮筋在伤口近心端扎紧(每15分钟放松1分钟),拍照记录蛇的外形特征,并尽快送医注射抗毒血清。

延伸思考:校园安全需多方联动

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老旧校园在基础设施维护上的隐患。上高县教育局回应称,将联合消防部门对全县学校开展”蛇患风险排查专项行动”,重点整改宿舍阳台杂物堆积、排水管道破损等问题。同时,建议学校在绿化区域设置防蛇隔离带,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

“安全无小事,预防胜于救灾。”宜春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人强调,市民若发现蛇类频繁出没,可联系物业或社区在周边投放硫磺粉等驱蛇药剂,并及时修补建筑缝隙。通过”人防+技防”的双重保障,才能真正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结语:这场惊心动魄的”一分钟捕蛇战”不仅展现了消防员的专业素养,更敲响了夏季安全防范的警钟。当野生动物与人类生活圈产生交集时,理性应对与科学处置缺一不可。唯有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方能守护每一份岁月静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