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爆款焦虑:寻找下一个“生椰拿铁”的突围战

一、爆款缺失下的增长困境

瑞幸咖啡凭借2021年的“生椰拿铁”一举扭转颓势,该单品年销量超3亿杯,成为现象级爆款。然而,此后四年间,尽管瑞幸以年均77款新品的速度高频上新(2024年数据),却再未出现同等量级的爆款。2025年推出的绿沙沙拿铁、荔枝冰萃等联名产品虽首周销量突破百万杯,但更多依赖营销驱动,而非产品本身的长期竞争力。这种“爆款荒”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4年瑞幸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16.7%,而营销费用却飙升至19.2亿元,远超同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瑞幸的“流量型产品”策略逐渐失效。其联名款周边(如“屁屁杯”“转运马”)的二手溢价虽高,但消费者对咖啡本身的复购率并未同步提升。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库迪咖啡通过“9.9元全品项”策略和幸运咖的“5元咖啡”持续分流价格敏感用户,迫使瑞幸在2025年6月首次将部分产品降价至6.9元应战。

二、三线围攻:库迪、幸运咖与便利店的合围

  1. 库迪的“影子战术”
    库迪咖啡以“瑞幸复刻版”的姿态崛起,66%的门店开在瑞幸200米范围内,产品线直接对标生椰拿铁等爆款,甚至采用更激进的定价(3.9元/杯阶段性促销)。其联营模式允许加盟商以5万元押金低成本入场,2025年门店数已突破1.5万家,且61.6%位于下沉市场,与瑞幸形成错位竞争。
  2. 幸运咖的供应链降维打击
    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凭借母公司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拿铁成本压至3元/杯以下,毛利率仍超65%。其“咖啡豆浆化”策略(如默认加糖、推出榴莲拿铁等猎奇口味)精准适配下沉市场,6000家门店中60%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日均销量稳定在350杯。
  3. 便利店咖啡的“场景侵蚀”
    全家、7-Eleven等便利店通过“咖啡+早餐”组合(如10元套餐)抢占即时消费场景,其网点密度(全国超2.6万家)和24小时营业优势远超瑞幸。挪瓦咖啡与便利店合作的“店中店”模式甚至实现日均千杯销量,分流瑞幸的办公场景用户。

三、战略摇摆:从规模扩张到单店盈利的转型阵痛

瑞幸曾以“万店规模”碾压星巴克,但过度加密导致单店效能下滑。2025年数据显示,一线城市500米范围内79.87%的瑞幸门店面临同品牌竞争,部分区域单店日销不足百杯。为此,瑞幸不得不放缓扩张——2024年四季度新开门店仅997家,较一季度缩减58%。

转型中的瑞幸试图通过三条路径破局:

  1. 全时段消费场景:推出轻乳茶、椰子水等非咖啡饮品,推行“上午咖啡下午茶”战略,但茶饮赛道已有喜茶、奈雪等成熟玩家;
  2. Z世代心智占领:2025年联名37次跨界IP,但营销成本高企且转化效率存疑;
  3. 供应链优化:2024年下调联营商原料供货价16.8%,但库迪同期自建烘焙基地实现成本再降20%。

四、未来之战:爆款研发与生态位重构

瑞幸急需在以下方向突破:

  • 技术驱动爆款:借鉴生椰拿铁的“植物基”创新,结合中国消费者偏好开发本土化基底(如茶咖、果咖融合);
  • 分层定价体系:针对一线城市保留15-30元品质款,下沉市场推出6-10元基础款,避免被库迪、幸运咖“价格绞杀”;
  • 场景差异化:强化“快取店+数字化”效率优势,对抗便利店咖啡的便利性,如试点智能取餐柜、预约制生产。

若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新增长极,瑞幸可能面临“规模不经济”的陷阱——万店规模反而成为利润拖累。而大钲资本对星巴克股权的潜在收购,更可能分散资源,加剧瑞幸的战略不确定性。咖啡市场的竞争已从单品爆款升级为供应链、场景、用户运营的全维度战争,瑞幸需要一场比生椰拿铁更彻底的自我革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