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也是论文季。和往年不同,今年论文季的热门话题是 AI 论文检测。
今年以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通知,要求对 2025 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在传统的查重、答辩等流程之外,“AI 率” 成为影响毕业流程的新变量。

对于 “AI 率”,不同学校有不同要求。比如,天津科技大学将 “AI 生成内容不超过 40%” 设为预警线,超出部分需修改;福州大学将 “AI 率” 与论文评分直接挂钩,明确规定检测值不得高于 20%;还有些学校将 “AI 率” 作为能否参与评优的依据。
与此同时,知网、维普等平台也陆续上线 AIGC 检测服务,与传统查重工具并行使用。
这届毕业生堪称 “AI 原住民”,在他们的大学生涯里,AI 几乎参与了所有的论文写作。当高校纷纷开始检测 “AI 率”,一场围绕论文写作的 “猫鼠游戏” 就此开场。学生们各出奇招,降低论文的 “AI 率”,甚至催生了新的灰色产业链。
但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是,当 AI 已经成为学生绕不开的 “论文搭子”,高校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AI,而不是将其变成 “作弊利器”?这不仅是对高校管理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AI 论文检测,靠谱吗?
面对学校的 “AI 率” 要求,学生们的第一反应是:怎么降 “AI 率”?
在小红书上,“降 AI 率” 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笔记超过 1000 篇。学生们分享着各种降 “AI 率” 的经验和技巧,从修改句式、调整语序,到替换同义词、增加语气词,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有学生总结了一套 “降重口诀”:“主动改被动,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名词变代词,代词变名词,换种表达方式,增加语气词。” 还有学生推荐了各种降 “AI 率” 的工具,如秘塔写作猫、火龙果写作等。

这些工具的原理,和此前的论文降重工具类似,都是通过对文本进行改写,使其更像人工写作。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工具的效果参差不齐,有时甚至会把原本通顺的句子改得面目全非。
为了降低 “AI 率”,一些学生甚至不惜 “自废武功”,故意在论文中加入错别字、语病,或者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有学生无奈地说:“现在写论文,不是要写得有多好,而是要写得有多差。”
更夸张的是,有学生发现,在论文中加入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引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段落,也能降低 “AI 率”。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引用名人名言,不管是否与论文主题相关。
在这场与 AI 检测工具的博弈中,学生们可谓绞尽脑汁。但问题是,这些检测工具真的靠谱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目前,市面上的 AI 检测工具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征、逻辑结构等,来判断是否为 AI 生成。但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AI 生成的文本越来越接近人类写作,检测工具的准确率也越来越低。
此前有媒体报道,有学生将鲁迅的《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作品上传到 AI 检测工具,结果显示这些文章存在 AI 生成的嫌疑。还有学生将自己的论文分别上传到不同的 AI 检测工具,得到的结果相差甚远。
一位从事大模型研发的技术人员表示,目前的 AI 检测工具主要依靠语言特征匹配,包括词频、句式、逻辑结构等。但 AI 生成内容恰恰语言规范、逻辑清晰,与学术写作风格高度重合,检测系统很难作出准确区分。
在他看来,现阶段的 AI 检测仍处于 “博弈期”,既难以精确识别 AI 生成内容,又可能误判人类原创文本。“如果用 AI 写,再用 AI 查,只会把学生引入一场低效的文字游戏。这种方式短期内或可形成震慑,但不应成为教育评价的长久依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既然 AI 检测工具不靠谱,那高校为何还要引入这一机制?
答案很简单,因为学生使用 AI 写论文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去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联合开展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 13 所高校的 3000 多名全日制本科生中,生成式 AI 在学习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有时使用”“经常使用”“总是使用” 的占比分别为 32.92%、40.49% 和 12.29%;约三至四成本科生表示曾直接复制 AI 生成内容用于作业。
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在 2024 年对 3000 多名中国高校师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三成大学生已将 AI 工具应用于论文或作业写作。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有学生直言:“现在写论文,谁不用 AI 啊?不用 AI 的才是异类。”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得不采取措施,对学生使用 AI 写论文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但问题是,高校的管理措施能否跟上学生使用 AI 的速度?
事实证明,学生们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应对高校的管理措施。比如,一些高校明确禁止学生使用 AI 工具撰写论文核心内容,仅允许其在辅助检索、语言润色、代码调试等环节发挥作用。但学生们很快发现,只要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就很难被发现。
还有些学生采取 “打游击” 的策略,在论文写作初期使用 AI 生成大纲和初稿,然后在后期进行大量修改,使其看起来更像人工写作。有学生得意地说:“只要改得够多,AI 痕迹就会消失。”
面对高校的 “AI 率” 要求,学生们更是想出了各种 “奇招”。除了前文提到的使用降 “AI 率” 工具、故意在论文中加入错别字等方法外,还有学生发现,在论文中加入一些图片、表格等元素,也能降低 “AI 率”。于是,他们开始在论文中大量插入图片和表格,不管是否与论文内容相关。
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开始在网络上购买 “降 AI 率” 服务。在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有不少商家提供 “代降 AI 率” 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商家声称,他们有专业的团队和工具,可以将论文的 “AI 率” 降到学校要求的范围内。
在这场 “猫鼠游戏” 中,学生们总是能找到应对之策。这也让高校的管理措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高校不能对学生使用 AI 写论文的行为坐视不管;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措施又很难真正起到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AI?
其实,对于学生使用 AI 写论文的现象,高校并非只有 “堵” 这一条路可走。在 “堵” 的同时,高校也可以尝试 “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AI,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而不是作弊的手段。
比如,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 AI 工具,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在这些课程中,教师不仅会介绍各种 AI 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使用 AI 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还有些高校鼓励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合理使用 AI,但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明确标注使用 AI 的部分,并说明使用 AI 的目的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享受到 AI 带来的便利,又可以避免学生过度依赖 AI,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估和指导。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减少对论文数量和字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学生使用 AI 写论文的动机,让学生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在国外,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类似的做法。比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允许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使用 AI,但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明确标注使用 AI 的部分,并说明使用 AI 的目的和方法。同时,这些高校也会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更加严格的评估,不仅关注论文的内容,还关注学生在使用 AI 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些做法或许可以为国内高校提供一些借鉴。在 AI 时代,高校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学生,而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AI,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规避规则,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工具,创造价值。在 AI 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