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天气都非常炎热,甚至桑拿天都席卷了华北地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 “入伏”,还没有到夏天最热的时间段。据悉,今年三伏天 7 月 20 日入伏,8 月 18 日出伏,共计 30 天。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将打破近十年 40 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三伏天的推算,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而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 10 天,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 10 天,中伏则可能是 10 天或 20 天,从而导致三伏天的总时长在 30 天到 40 天之间波动。
具体到 2025 年,夏至是 6 月 21 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6 月 30 日 (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 7 月 10 日 (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 7 月 20 日 (庚寅日)。7 月 20 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所以,2025 年的初伏从 7 月 20 日开始,至 7 月 29 日结束。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 7 月 30 日 (庚子日) 起,到 8 月 8 日结束,共 10 天。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 “秋包伏” 格局。由此可见,2025 年的三伏天属于 “短三伏”,共计 30 天。虽说时长较 “长三伏” 少了 10 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中央气象台今早继续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中东部多地或将遭遇同期罕见的高温。随着暖湿气流向北推进,东北、华北今后几天即便气温达不到 35℃,但因为湿度大,体感温度也可能达到 35℃以上,闷热感十足。
专家解释,近期华北地区的闷热天气,实质上是副热带高压带来的一次 “桑拿天”。“桑拿天”,是闷热天气的一种形象说法。具体是指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等气象条件的组合环境下,人们会有一种蒸桑拿的感觉。在不考虑风速和太阳辐射因素的情况下,当一个地方气温达到 32℃,湿度在 50% 左右时,体感温度就可达到高温标准,当相对湿度达到 100% 时,体感温度甚至能超过 50℃。
“伏” 字意味着人们要在酷热的暑天里寻找荫蔽之所,减少户外活动,以躲避暑气的侵袭。入伏前做好准备至关重要。饮食上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等。多吃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果,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并注意补水。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时间不超过 1 小时,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运动后大量饮水和饮用冰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情绪上要保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 “心静自然凉”,防止 “情绪中暑”。夏季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闭目养神等。起居方面,夏天昼长夜短,应早睡早起,晚上在 11 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夏季失眠者可以练习 “呵” 字功,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达到清心安神的效果。
伏天养生还需关注养心护心。适当进食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樱桃等,可养心、温阳、助眠。此外,三伏天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的功效。夏季泡脚也能清热除湿,睡前用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虽说今年三伏天只有 30 天,但高温天气依然不容小觑,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平安度过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