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借考古之光,探千年古都文明脉络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安,这座古老的都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国史”,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语,生动地道出了长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精心撰写的《盛世长安》,经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式推出,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长安历史与文化的大门。

这部《盛世长安》,堪称一部凝聚着六十余年考古心血的扛鼎之作,历经四十年三次精心修订打磨,方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以汉唐长安城为核心线索,全方位、多角度地重现了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壮美画卷。从汉长安城的庄重威严到唐长安城的开放包容,从宫廷的巍峨宫殿到市井的热闹街巷,从绵延的丝绸之路到频繁的文化交流,《盛世长安》不单单是一本关于城市复原的图册,更是一把能够解开 “何以中国” 这一深刻命题的文化密钥。

长安:中华文明的关键坐标

“读不懂长安,便读不懂中国。” 长安,作为汉唐盛世的核心承载地,是中华文明在空间维度上的生动体现。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起 “宫城 — 皇城 — 郭城” 三重严整有序的布局,这种布局蕴含着 “家国一体” 的礼制雏形,为 “大一统” 王朝奠定了稳固的秩序根基。而唐长安城则以大明宫为显著标志,秉持着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吸纳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以及来自丝绸之路的异域文明,一跃成为古代世界极具代表性的 “国际都市样本”。长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道,都如同鲜活的文字,书写着中华秩序、礼制以及精神的发展篇章。深入探究长安,就如同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到那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长安不仅是政治权力的中心,更是文化汇聚的磁极、宗教信仰的高地以及制度创新的源泉。它宛如一条纽带,将中华大地的各个区域紧密相连,同时又像一座桥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在长安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如何从萌芽走向繁荣,如何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

考古:唤醒沉睡的盛世记忆

《盛世长安》与传统单纯依赖文献叙述历史的方式截然不同,它牢牢扎根于考古发掘成果,让深埋地下长达千年之久的长安城重新焕发生机,变得鲜活可感。全书紧密依托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重大遗址的发掘收获,将文献记载与考古现场图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精美的实景航拍图、细致的复原手绘以及珍稀出土文物的高清彩图,全方位、立体化地重现了长安城的真实面貌和当时丰富多样的社会风貌。

通过书中展示的未央宫前殿地基布局,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当年工匠们精心施工的场景,感受到这座宫殿所承载的政治威严;含光门遗址的实景照片,让我们直观地领略到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以及城门在城市交通和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字与图片的相互呼应中,读者仿佛拥有了一台时光穿梭机,能够自由地穿梭在两千年前的都城之中,亲身感受古代都城规划者们的卓越智慧。从庄严肃穆的朝堂宫阙,到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坊巷;从遵循严格礼制的街区,到回响着丝路驼铃的商道;从精美绝伦的四神纹瓦当,到栩栩如生的唐三彩骆驼俑,长安昔日的繁华与活力,文明的发展脉搏,都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视觉体验,更是一场对失落文明的精心修复。从 1988 年的《长安春秋》,到 2016 年的《地下长安》,再到如今的《盛世长安》,几代考古人耗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和精力,凭借着对考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才将这座被岁月尘封的都城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其昔日的辉煌。

图文并茂:纸页间的历史温度

作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佳作,《盛世长安》精心挑选了上百幅插图,为读者构建起一座栩栩如生的 “纸上长安城”。书中的文物、壁画、遗址照片、建筑复原图等与详实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得触手可及、生动鲜活。

张骞出使西域的送行壁画,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汉帝国积极开拓西域、拓展对外交流的雄心壮志;汉画像砖中的酒肆图,细腻地描绘出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烟火气息;鎏金银盘、制作精美的陶俑等文物,则从侧面展现了长安高超的工艺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审美观念。

长安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无数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在这里,既有 “九天阊阖开宫殿” 所描绘的帝国威严庄重的一面,也有 “星辰可步” 所体现的市井生活的浪漫惬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的大雁塔影像、宗庙建筑遗址瓦当等内容,不仅展现了唐长安城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更深刻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当我们翻开书页,未央宫的晨曦洒落在古老的宫阙之上,大明宫飞檐下的驼铃声仿佛在耳畔响起,西市中熙熙攘攘的商队络绎不绝,长安城在纸页间缓缓苏醒。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抽象模糊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生命体,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