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中关于”文科生若不考公,体制外多数只能做销售”的言论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认为其观点过于现实甚至刺耳,但也有不少人认同这是对文科生就业困境的直白揭露。面对争议,张雪峰回应称:”销售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并强调理解市场需求、服务客户的价值,甚至以自身为例——”卖知识也是销售”。这一回应再次将职业选择与社会偏见的话题推向公众视野。

一、争议焦点:文科生就业是否只有”考公”或”销售”两条路?
张雪峰的原始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其将文科生的职业路径简化为二元对立:要么进入体制内,要么从事销售。这种概括虽符合部分现实,但忽略了文科生在教育、文化、新媒体等领域的多元发展可能。例如,近年来内容创作、品牌策划、心理咨询等新兴行业对文科背景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科生在技术门槛较高的行业中确实面临竞争劣势,而销售岗位因其对沟通能力的高需求,成为许多文科毕业生的”兜底选择”。
二、张雪峰的回应:重新定义”销售”的价值
面对批评,张雪峰的回应展现了其一贯的务实风格。他提出两点核心观点:
- 职业无高低贵贱:销售本质是资源匹配与需求满足,与工程师、医生一样是社会运转的必要环节。
- 自我营销的普适性:无论是程序员推广技术解决方案,还是教师传递知识,本质上都是”销售”的一种形式。
这一逻辑试图消解社会对销售的刻板印象——即认为销售仅是”推销商品”的低端劳动。事实上,现代销售已分化为B2B商务顾问、高端咨询等高附加值职业,其核心能力(如人际洞察、资源整合)与许多管理岗位高度重合。
三、深层矛盾:文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张雪峰言论背后的实质,是文科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 技能适配性不足:传统文科课程(如文学、历史)侧重理论培养,而企业更需具备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复合技能的人才。
- 经济回报预期落差:文科生起薪普遍低于理工科,叠加就业市场饱和,导致”考公热”现象加剧。
- 社会评价体系单一:以收入、稳定性为标准的成功观,使销售等”非主流”职业被污名化。
四、破局之道:个人与社会需协同行动
- 文科生:主动构建”跨界竞争力”
- 强化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硬技能;
- 挖掘文科生的独特优势(如共情力、创意策划),向用户体验、社会企业等领域拓展。
- 教育体系:推动文科课程改革
- 增设跨学科课程(如”法律+科技””传媒+AI”);
- 加强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社会观念:建立多元职业评价标准
- 打破”唯编制论””唯学历论”,认可销售、服务业等职业的社会价值;
- 通过媒体宣传成功案例(如顶尖销售年薪百万、文创创业者融资成功),重塑职业认知。
五、国际视角:他山之石的启示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将文科生培养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在日本,终身雇佣制下的企业内培训体系能有效弥补专业与岗位的差距。这些经验表明,缓解文科生就业困境需多方合力,而非简单归因于个人选择。
结语
张雪峰的言论虽显尖锐,却撕开了文科生就业难题的遮羞布。销售职业的价值争议,本质是社会对”成功”定义的狭隘投射。当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与公众观念共同进化,”文科生只能做销售”的偏见终将成为历史。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程序员和公务员,还有那些能连接人心、创造意义的销售者、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