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月 25 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79 岁。根据宗庆后治丧委员会发布的消息,追思仪式定于 2 月 28 日 10 时举行,且会向市民开放,让人们得以缅怀这位商业传奇人物。
此前,据媒体报道,宗庆后在春节前就因肺癌病情严重,住进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后来更是转入 ICU 进行抢救。随着宗庆后的不幸去世,肺癌这一疾病再度成为大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肺癌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面对肺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关于肺癌的 4 个实用知识点。
肺癌的隐匿症状有哪些?
肺癌在早期阶段,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容易被人们忽视。除了常见的咳嗽、咯血、胸痛等典型症状外,还有一些看似与肺部并无直接关联的隐匿症状,也可能是肺癌发出的危险信号。
例如,部分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这是因为肺癌细胞会产生某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关节部位,刺激关节周围组织,从而引发疼痛和肿胀。另外,胸背部疼痛也是肺癌隐匿症状之一,尤其是肺尖部的肿瘤,更容易引起肩部、胸背部的持续性疼痛,这是由于肿瘤侵犯了胸壁外组织导致的。还有些患者会表现出轻微气短,或是呈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如低热、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若按普通感冒治疗却迟迟不见好转,就需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肺癌常见的筛查手段有哪些?
在肺癌的诊断过程中,筛查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影像学的 CT、磁共振检查之外,病理学的活检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中,低剂量螺旋 CT 是目前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相较于传统的 X 线检查,低剂量螺旋 CT 能够发现更小的肺部结节,甚至可以检测出直径小于 1 厘米的早期肺癌病灶,大大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观察肺部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转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对 CT 检查有禁忌证的患者。
而病理学活检,则是通过获取肺部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此来明确是否为肺癌以及肺癌的具体病理类型。常见的活检方式包括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支气管镜活检主要适用于靠近中央气道的肿瘤,医生可以通过支气管镜直接观察气道内的病变情况,并获取组织样本;经皮肺穿刺活检则适用于周围型肺癌,在 CT 或超声引导下,使用穿刺针经皮肤刺入肺部病变部位,取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高发人群怎样进行肺癌筛查?
肺癌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肺癌病史的人,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他们患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重度烟民也是肺癌的高危人群,长期大量吸烟,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会不断刺激肺部细胞,使其发生癌变的几率大幅增加;曾患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患肺癌的风险也会相应提高。
对于这些高发人群,常规肺癌体检筛查推荐进行胸部 CT 检查。特别是低剂量螺旋 CT,它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同时,还能将辐射剂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对人体的伤害较小。建议年龄在 50 岁以上且具有上述高危因素之一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如果首次筛查结果为阴性,之后也应每年复查一次,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早期肺癌病变。通过早期筛查,能够在肺癌还处于较为局限、治疗效果最佳的阶段就发现它,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发现 “毛玻璃样结节”,是否需要立即手术?
在体检中,不少人会遇到查出 “毛玻璃样结节” 的情况,一旦发现,很多人就会陷入极度焦虑之中,甚至想要立即手术切除。但实际上,体检查出毛玻璃样结节,首先要做的是等待、观察,一定不要盲目直接去做手术。
毛玻璃样结节是指在胸部 CT 图像上呈现出的像磨砂玻璃一样的模糊影,它并不等同于肺癌。大部分毛玻璃样结节其实是良性的,可能是由于肺部炎症、出血、纤维化等原因引起的。即便是恶性的毛玻璃样结节,其生长速度通常也比较缓慢,属于相对 “惰性” 的肿瘤。所以,当发现毛玻璃样结节后,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先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通常在首次发现后的 3 – 6 个月进行一次薄层 CT 复查,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是否发生变化。如果经过 2 年左右的观察,结节没有明显变化,那么可以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改为每年检查一次。
只有当结节出现一些不良变化,比如结节的实性部分持续增大,或者结节直径超过 8 毫米(周围型)、1 厘米(中心型)时,才需要考虑通过微创手术进行切除。此时,及时的手术干预能够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肺癌虽然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只要我们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对于高发人群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筛查,并且正确对待体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战胜肺癌争取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