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平替” 这条路,在手机市场行得通,但在 MR 头显领域,可能走不通。
最近,vivo 发布了旗下首款 MR 头显产品 vivo Vision 探索版。这款产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几乎每一项特性都直击苹果 Vision Pro 的 “短板”:重量仅为 398 克,比 Vision Pro 轻了 40% 左右;未来量产后,价格预计会比 Vision Pro 便宜至少三分之二。

从这些特性来看,vivo Vision 似乎是想走一条 “苹果平替” 的路线。毕竟,过去国产手机厂商通过模仿苹果产品,再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这种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 MR 头显这个连苹果都几乎折戟的市场中,vivo Vision 的 “平替” 之路,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对标苹果,直击 “痛点”
有业内人士曾评价 Vision Pro 是苹果花费精力最多的产品,却也是商业上最失败的产品。当初发布时有多火爆,如今就有多冷清,市场甚至一度传来 “MR 头显凉了” 的声音。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vivo 发布了 vivo Vision,一头扎进苹果没有攻下的市场。
从发布会上强调的两则信息可以看出,vivo Vision 着力攻克了苹果 Vision Pro 的两大痛点 —— 太重、太贵。
苹果 Vision Pro 国行版发售价为 29999 元起,重量约为 600 – 650 克,不少首发用户不仅花高价体验了 “二手价格瞬间跳水” 的肉疼,还因为头部负重而不得不让这个大玩具 “吃灰”。
但 vivo Vision 将重量压缩到了 398 克,与此同时,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三十周年庆典上直言:“价格是突破关键”,预计将目标定在 “1 万元附近甚至更低”。从对这两大痛点的针对性来看,vivo Vision 来势汹汹。
开放预约体验之后,有媒体前往门店进行了一次实际体验。vivo 线下门店设置有专门的体验区域,到店之后,店员首先会对 vivo Vision 的功能进行大致介绍,然后询问体验者是否近视、具体度数是多少,然后拿取相应度数的镜片进行体验。
看到 vivo Vision 第一眼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外观设计 “果味” 十足,如同过去国产手机厂商习惯了做苹果平替,从外观、性能到系统像素级模仿,再用七八成的体验和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来抢占市场。这条路经过手机市场的验证,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实际体验过程中,店员首先展示了全景视频和图片,从呈现效果来看,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如果素材仅为 180 度,那么周围黑边的情况就较为明显,但如果素材覆盖 360 度,则不会出现黑边的情况。
例如展示梯田图片时,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到 180 度左右就会看见黑边,往上下方向看的时候,黑边更为明显。不过这可能是目前 MR 头显的通病,Vision Pro 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另一名在门店里进行体验的消费者表示:“虽然店员介绍称 vivo Vision 能够达到 8K 分辨率的高清画质,但实际体验的视觉效果却较为模糊,在晃动过程中清晰度更低,甚至会呈现边缘锯齿状。”
该消费者认为互动类视频效果稍好一些,用于展示的敦煌舞蹈视频能够带来一定的互动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较有冲击力。“但在使用手势交互的时候也能够发现,反应不够迅速,眼球追踪的灵敏度也有待提高。” 他谈到。
值得一提的是,vivo Vision 在重量上的克制的确带来了体验感的提升,在进行 20 分钟左右的体验之后,头部没有产生被挤压的不适感,不会出现面罩往前坠的情况,能够减轻面部和鼻部的压力。
体验结束后,店员会安排反馈环节完成问卷调查,据介绍,目前定价区间仍然未知。现场有其他消费者提出 “如果想与家庭成员共享,但近视度数不相同的情况,额外的镜片是需要购买还是会打包附送”“有多少游戏、浏览器等应用可以接入使用” 时,店员则表示更多详情需要再过一段时间才清楚,目前暂时处于开放体验阶段。
整体来说,轻量化确实是 vivo Vision 的一大亮点和进步,但价格和生态仍然是撬动真实需求的关键,毕竟在消费者还并未对 MR 头显产生足够强烈的主动消费欲望之前,厂商必须要回答消费者 “为什么要买它” 这个问题。
苹果都撬不动的市场,国产厂商凭什么?
在苹果推出 Vision Pro 之前,头显行业已经陷入了漫长的低谷期。被称为 VR 元年的 2016 年,当时以 HTC Vive、Oculus Rift 为代表的消费级 VR 头显产品曾掀起行业的一阵高潮,后来 Meta 以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Oculus,拿下了布局元宇宙的关键一棋。
可惜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高昂的价格与并不出色的体验不成正比,MR 头显行业迅速降温,Meta 旗下的 Quest 产品虽然通过低价策略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整个行业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即便如苹果这样全球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也只是在 Vision Pro 的推出之初引起了发烧友的关注,后来仍然没能激发市场活力。苹果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如眼动追踪、手势识别等交互方式,但这些功能并没有带来足够颠覆性的体验,普通消费者很难找到购买的理由。Vision Pro 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暴跌则反映了真实的市场,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Vision Pro 的价格远低于官方售价,甚至出现了 “骨折价”,早期购买者急于脱手,市场对这款产品的热情迅速消退。
至于以 vivo Vision 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尽管从目前的已知信息来看,产品重量和价格都在 Vision Pro 的基础上进行了迭代,但品牌力与苹果之间的差距不小,再加上体验感与内容生态的差距,仍要面对巨大的市场挑战。
当前,整个头显行业面临的一大困境便是缺乏杀手级应用。即便是苹果,目前也仅有少量可玩可用的应用,与 Vision Pro 刚上市时相比,并无本质区别。沉浸视频体验区的资源更新缓慢,数月才更新一次。这反映出,即便苹果号召力巨大且资金雄厚,也难以激发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的热情。根源在于,用户群体和需求规模过小,开发者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入不敷出。对国产厂商而言,这一问题更为严峻。
市场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消费者对 MR 头显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人对 MR 技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不清楚 MR 头显能够为生活、工作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
举例来说,在智能手机普及的过程中,短信、电话、拍照、上网等功能是消费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便利,而 MR 头显目前还缺乏这样的刚需应用。
内容生态方面,无论是苹果 Vision Pro 还是 vivo Vision 们,都没有呈现出足够的惊喜来刺激消费。相比智能手机丰富的应用生态,MR 头显的应用数量相对稀少,且质量参差不齐。应用开发者需要针对 MR 设备的特性进行开发,这对技术和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想让 MR 头显真正走入大众市场,技术创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除了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提升外,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如果说 MR 头显真的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那么苹果、谷歌、Meta、vivo 等科技大厂的入局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技术的发展,但距离市场的真正爆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竟连苹果这样品牌号召力与技术储备都有断层实力的头部科技厂商都进展如此缓慢,甚至远不及预期,那么如今还在死磕苹果 “平替” 的国产厂商更是步履维艰。